人生路漫漫,好书常相伴 ——悦读《奶蜜盐》
李素杰发起了2019-07-23
0
回复
13
浏览

       5月18日下午,我参加完工作室启动仪式后,坐车回家的路上,手捧苏老师精心赠送的书籍《奶蜜盐》、《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迫不及待地拆去了书的外包装。为满足好奇之心,先是浏览目录,当看到一个个题目后,我似乎找到了自己育儿的人生导航。这是一本适合所有父母共读的一本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晚上阅读,不管多晚,《奶蜜盐》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在读到每一个章节的同时,时而让我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时而让我联系到我对待学生态度。《奶蜜盐》是一面忆过去、看当下、展未来的明镜。读是反思自我的一个过程。反思自己对孩子和学生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在我育儿的道路上,有幸福、有苦楚、有艰辛。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之路上,我有困惑,有时真不知该如何去抓。很庆幸自己既为人母又为教师的我读到这本书,为我指点迷津 。

       奶,这是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这种成长之奶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陪伴

       我自认为在我的女儿、儿子的成长中“奶”是没有缺失的。由于没人带孩子,爱人又在部队,孩子从小跟着我。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我和孩子从没分离过,每天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阅读,吃饭、做家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陪着孩子,孩子陪着我度过的。读到这本书,突然为没人带孩子而感到庆幸。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讲:给孩子足够的爱的营养,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像一颗树,要先往下扎根,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这也许是别人常夸的:你的孩子真懂事,又细心,又孝顺。是的,我最欣慰的是不管女儿还是儿子都比较善解人意,懂得体贴。每当我身体不支,头晕时,一人端水一人拿药;每天放学回家上楼时,儿子都会夺过我手中的包,不让我拿,他还背着自己书包;进门第一时间给我拿过拖鞋;每次做好吃的,总给我留一部分;和学校的小朋友从来没红过脸,总是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每每听到同事及其亲友夸赞孩子时,我心中在带娃时所有的艰辛、酸楚都不值一提,心中洋溢的是满满的幸福。因为孩子有了我的陪伴而快乐,我也为有健康良善的一双儿女而自豪。

      说到陪伴,母亲的缺席,更是后果严重。送走毕业班,我接住了一年级,这一届也是学校年级中班级人数最少的小班制(55人)教学。人数虽少,但学生管理起来实属不易,让这个从来都很少接低年级的我无处下手,真不知该怎么教了?也许正如学校老师说的:向来教师子女班都比较活跃,奇葩孩子多。接班第二天,我就发现了他——亮亮。当我走进教室就听到了“呜呜地哭泣声,声音还不小,我把教室巡视一遍后才锁定了哭声的位置。我问明原因后,原来是亮亮的邻桌同学用了他的橡皮。此事,我对亮亮印象深刻。再后来,同学之间交换图书,他只能看别人的,而别人想看他的却不让;美术课上同桌用他的彩笔不借。

       记得元旦联欢时,允许同学带糖果进班,由于每位同学所带的食品都不一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当联欢结束后,我发现亮亮还有不少吃的。便随口问了一句:“你和同学分享了什么?” “我什么也没带。” “那你啥也没带,这些都是同学们给你的,你说谢谢了吗?”他低头无语。亮亮种种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从侧面了解到孩子一切的根源是缺少陪伴---妈妈的陪伴。亮亮的妈妈在机关单位上班,又是一把手,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回家亮亮睡了,早上有时亮亮没醒却又走了。和亮亮相处的时间非常少,送他上学基本都有他爸爸送,爸爸一忙又交给了他家的亲戚,不免的爸爸管他多一些,说的多了他烦爸爸,不喜欢他又不听话。而和妈妈聚在一起时只顾亲呢,即便有问题,也不批评,不指正。故而光说妈妈好。我也和亮亮妈妈谈过一次,有点护短、溺爱。这也造就了孩子最大的缺点:自私,不懂分享。像这样的家庭教育问题不是很严重吗?

       作为教师,也许是职业病使然,看到问题孩子不管不行。我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利用班会——学会感恩;利用课间的闲聊;利用课堂中的教学——引出的事例。印象最深的还是亮亮爸爸给他送校服一事。早上七点半到校,是他爸爸送的,还一手提着他的书包送到大门口。早读时,他爸爸又来送的校服,(学校有活动,他没穿)换上之后,外面穿的外套带回去了。第二节课间又来了,拿来了一件棉夹,害怕冻着。恰好大课间活动,我找来亮亮问到:“你爸今天从送你上学到现在这是来回跑了几趟呀?”他脸上仰,头侧歪着,数着手指,面带嬉笑状地吭哧了半天,才说出六趟。

“你们家离学校近吗?”

“不近?”

“那现在你最想对你爸爸说句什么?”

       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我想让亮亮感受到他爸爸的辛苦及对家长的感恩。但一直引导,只说了一句“你辛苦了。”我接着追问,“谁辛苦了?” “爸爸。”连起来说,“爸爸,你辛苦了。” “应该用“你”吗?和长辈说话用什么?” “您。”说,“爸爸,您辛苦了!” “对谁说的。” “爸爸” “那就要看着爸爸的眼睛说。”就这样一再引导,一再追问,亮亮终于对爸爸爸说了句:爸爸,您辛苦了。说完,亮亮也流出了两行眼泪,没有了之前的嬉笑。当亮亮的爸爸走后我还在想:亮亮的不懂感恩我仅仅作为他的班主任能否扭转,我只带几年,跟父母却是余生,我担忧……

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鼓励孩子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真诚的理解,接受并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犯错,通过不断重复的犯错,获得生命成长。

       现在的班里有这样一位孩子,最后了解到还是拖关系进的我们班。长的很帅气的一名男孩,看外在并不能看出他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但课堂的表现着实让每一位任课老师头疼。正上课,他不是冷不丁的喊两声,就是钻到书桌下,上课从不掏课本,更别提写作业了,那更是一个字“难”。体育课上,别人站队,他乱跑,从不听指挥。即便在老师的要求下和同学站到一队,也是左右晃动。没办法,多次跟她妈妈沟通,家长也是无奈。针对在校情况,我和他妈妈商量,给他制定小目标,比如:在家能安静看书十分钟,画一颗星星。集够十个满足一个愿望。在校每天就学会五个生字,会写、记住。要求别的同学会被的课文,只要求他会读。课堂上只要能不捣乱,不影响他人学习就给予小小的肯定。关注他、发现他、研究他成了我每天必修的一门课程。有段时间由于各科老师都点他的名,(上课总有情况发生)前后位学生老汇报他,我也在班中当全班学生面批评他。无形中,他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坏”学生,没有一丝优点。没人和他做朋友,下课也是一人。越发孤僻,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课上课下我都在观察、找寻、发现其闪光点,将其放大,再放大,在全班表扬他。课间发现他独自一人安静的坐在桌前,拿着一本书在读,很是专注,我借机上课的前两分钟,在教室里对其鼓励。当时他还大喊了一句:耶!老师表扬我了。

       现在就读二年级的他有了明显的变化:上课能坐住了,不再有上课钻书桌下的情况发生。我一直鼓励他阅读,现在每天在教室里都能看到他安静阅读的样子,并及时肯定及鼓励。由于一年级他的条件不具备,没评上少先队员,因此,在这学期六一儿童节前夕,当我们的小班长为他戴上红领巾的一刹那,他那小脸笑得像花儿一样美丽。我相信在家长的呵护陪伴下,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在同学的互帮互助下,属于它的花期定会开放。 正所谓教育慢的艺术。

       让我想到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由此可见鼓励的作用对教育孩子有多重要。不管父母或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每一次称赞和鼓励,都是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浇灌。

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让成长举重若轻。

       适当的“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明白责任的意义,让他面对某些社会现实时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接受属于自己的任务,在锤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

       青春期千万不要跟孩子较劲-----

       想起正上初中的儿子,正处于青春期,因为上学特别不让人省心。每天上学、放学、写作业。慢慢的我发现他开始抵触学习,我试着和他沟通,寻求缓解情绪的办法。我也知道小班教学进度快,时间卡的紧,作业任务量大,最主要的还是承受力不够,没有及时排解,但当问题出来后,为时已晚。不想去上学的念头已经萌生。一到上早自习时也按点起床,就是不去学校。无论怎样劝,任何人都说不进他心里去。最后说只要让我不上小班我就上。面对儿子上学的要求我一直没有妥协,我一直坚持不能脱离他这个班级。就这样僵了一个多星期,什么方法都用了,还是做不通工作。在家人对我的的劝说下,没办法,最后还是转入普通班,我一直不能接受孩子 的这种转变。一直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难道受教育能力出了问题? 

       相信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

       身为教师,每天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的做法有时让老师生气,甚至处理问题时不冷静而造成对自身的伤害,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当面对犯错的孩子,生气至极,不顾情绪对孩子打骂。其实,遇到此类问题都要“冷处理”,停留几分钟,避开情绪的激动期,结果会大不同。“冷处理”期间双方都有了自我反省的时刻,进而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今天看来,在处理亲子关系里,父母的教育能力的成长,也是重要一环。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改变,还有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应对能力的改善。再者,青春期的孩子易怒情绪极其不稳定,任何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都应该主动示弱。当我在书中找寻到这些话语时,也许真的是自己错了,由于我的不甘示弱,导致冲突发生。而今在普班一切都好。

       沟通主动权在父母-----

       教育好孩子是一门学问,教育孩子成才更是一门艺术。就像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的那样,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他会像射出的箭一样越飞越远。在孩子的生命中播下良善与勇气的种子,让他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担当能力,成为一个有教养又有血性的人,这是所有父母心中所愿。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基础上,再谈学习吧!

        此书读完带给我的是自省、是提升、是修复...... 悦读之路不会停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