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反思,做一名睿智的班主任
最近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掩卷长思,获益匪浅。它是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集40年教育经验总结而写的一本适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是一本真正实用且贴近一线班主任又能让人掩卷沉思甚至感慨莫名的好书。王晓春老师写这本书的宗旨是: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它的内容围绕教育上广泛的层面,进行探究、研讨。对解决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帮助,尤其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也很有帮助。拜读之后,我才真正的认识了“班主任”及“班主任专业化”等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知识。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是一门塑造人、成就人的艺术。我作为班主任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体验过失败的苦涩,享受过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默默地付出。如今,我明白了,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书中的章章节节,案例分析,角色互换,影响手段,类型例举,工作类型,班风建设,日常管理,问题生诊疗等等,创意无限,让我叹为观止。书中谈到的观点与做法,我十几年来一直认为是正确的,是做班主任必须要坚守的东西,在王晓春老师的分析点评当中倾刻间便冰消石化了。掩卷沉思书中例析论断,回顾整合以往的班主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犹如醍醐灌顶,体悟良多。读完整本书,有几点特别深有体会:
1.做一名专业班主任首先要把工作重点和边界搞清楚。
“班主任不要把'校园无小事'这种鼓动口号挂在嘴边,要老老实实承认,校园有大事,也有小事,班级有大事,也有小事,我们的任务是重点抓大事、兼顾小事。这才是正确的工作方针。”“要树立边界意识,这对于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教师工作的专业化,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意义。”这些话语犹如明灯指引了我们心路。有了边界意识,我们就会很清醒,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不是重点,什么事我们能应对,什么事我们只能交给别人去办,分清了相信我们会微笑面对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总是盲目扩大自己的责任,迷信“爱”的力量。他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夸大了学校和老师的作用,遗传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担者。而班主任不过是他的很多帮助者中的一个而已。对于“谁配合谁”的问题,我们老师平时与家长联系,经常会说“希望家长能多多配合老师的工作,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之类的话,现在看来这句话似乎也不是很准确,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相比,前者还是更重要些。家庭教育不但是基础性的,更是全程性的。学校只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配合家长教育孩子。所以教师不能抢家长的风头,不要把无限的责任压在自己的身上,破坏自己的心理健康。我相信每个班上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家长,他们不要求自己孩子的成绩有多好,以后有多大的出息,只有自己的孩子过的快乐健康就好。当然我的班上也不例外,开始听到家长这样说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气愤的,但现在想来这是人家家长的期望,我们也无法干涉,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班上一名学生小豪,整天完不成作业,要求会背的课文和《日有所诵》内容从来不背,问急了说家里没有人叫他。跟学生的父母沟通,家长回答的很好,配合老师积极背诵,结果来校一检查还是一个字也不会背。再问就是孩子在家会背,不会背是看见你害怕所以不会。平时孩子作业不想写家长帮写作业。我问小豪,,他很诚实的回答是爸爸或妈妈写的,再同家长沟通,家长拒不承认,说作业是孩子写的,他没有写。针对家长的不配合,我只有从小豪身上入手,不会背的书我和组长一起督促,组长下课一句一句地教他读,其他课的时间我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里逐句教,他也很聪明,教三四遍就会背,还让我给他妈妈我发视频,说他会背了。我趁机问他,平时背书,你不会背,你爸爸妈妈是怎么给你发视频的,他说:“我的前面放本书,我照着书念。”这类家长是根本指望不上,只有老师在班级里下功夫。能学多少算多少,对于他的父母来说,你给他沟通无效。我们只有在班级里给孩子下功夫。
2.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者角色,是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或者说家校关系切入的。
这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可见,如果没有相当水平的家庭教育做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家庭教育都不会有多大成绩。我国中小学教育在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与家庭教育的低水平有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素质,造就合格的父母已成为我们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了。
去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刚入学不久,发现班上的小昂一到学校就肚子疼,给他妈妈打电话接走后没多久就好了,后来发现,只要一考试或者写作业他就肚子疼,家长接回家看病,一到医院就好了,家长强行送到学校,一会儿他就说发烧,肚子疼,浑身难受,家长去医院检查也没有查出任何毛病。这是孩子在入学出患上了厌学症。他不适应学校的要求,缺乏学习动力,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感到害怕而逃避上学。针对这一情况,我和他的家长沟通,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家长每天放学后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认识了哪些同学,学校里有什么趣事,从而让孩子逐渐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学校有了爱好之后,恐学情况将好转。接着培养孩子读书兴趣。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提高。最后不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即使他考试成绩不好,只要他尽力了,就不要在批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昂不再恐惧上学,肚子疼的毛病没有了。
3.做一名专业班主任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历来的教育者(包括我自己),只会用前两种方式。王老师竭力向我们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帮孩子,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作为新教师的我,第一要务是做好“管”和“哄”,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帮”。
王老师书中谈到有关班主任影响孩子的手段——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让我感触颇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我看到了智慧的老师做出的智慧的选择。同时王老师很理性地分析了这些工具的用处,也指出“万能钥匙是没有的”,每一种工具只有用得恰当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算有效果呢?学生在你这种方法的影响下确实有进步。我结合自己以前的工作,发现自己确实做得不好,遇到问题,只是单纯地选择了批评,很少运用表扬,效果非常不理想。另外,自己定的规矩,说过的话,有时疏忽了,让学生逐渐有了坏的意识——老师没惩罚我,下次还可以再犯。
批评学生有讲究,当老师看到学生接受不了批评或者是干脆不听更是恼火。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学生不接受批评,大多是那些批评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遭受批评。另外,学生的抗挫能力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还不能总想着我是帮他们改正不良的习惯,还要考虑学生的受挫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要让孩子明白,批评是一种严厉的关心,批评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给予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与爱护。还有就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容易犯的错误老账新账一起翻,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认为,一旦自己做错了事,老师和家长就会个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还有,我们要允许学生作出解释,耐心听他的讲解,让学生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减少批评孩子的次数,批评多了学生也麻木了,所以,帮助学生,可以给他找一些事情,做好后进行表扬,提高孩子的自信。
4.做一名专业班主任教师应该是智慧者
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曾经以为班主任工作只是管管纪律,布置学校安排的工作而已。阅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此书后,才明了自己的孤陋寡闻。与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相去甚远。原来班主任是这样做的,原来与学生的关系可以这样的,原来这些事可以这样处理的,原来班主任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这一系列的“原来 ”都在此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作为班主任不只是要明确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门专业知识来学习从中学有所得,超越自我,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有了这本书的引领,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反思,相信我们能做一名睿智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