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读后感
建安区实验中学 李 静
书,犹如一片蔚蓝的天空,张开翅膀任我飞翔;书,犹如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蕴藏着无数的宝藏。书又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交流鼓励我们发现生活的美;书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微笑着教会我们面对生活中一切棘手的问题。5月18日,在许昌市“苏书明名班主任工作室”启动仪式上,初遇《奶蜜盐》这本书时,我就被它鲜嫩的封面和特别的名字所吸引。

在今天,家庭教育话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生活在一个情感更脆弱,问题更复杂的时代。苏老师推荐的《奶蜜盐》这本书让我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顿时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因为我已为人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掌握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和技巧,为更多的孩子服务,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张老师谈到的“奶”,最浅显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母亲的奶水。它更深刻地意味着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以充分的爱和满足感为导向,所有的孩子都不可缺少。
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而是还原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是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也就是孩子要和爸妈生活在一起。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坚持每天自己接送。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手牵着手从春天走到夏天,从秋天走到冬天。一路上大手牵小手,走在再熟悉不过的道路上,每每都会听到别人羡慕的声音。俩宝儿也总会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在幼儿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了这俩捣蛋鬼我尽管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每每听到老师的夸奖看到旁人羡慕的眼光时,我就觉得一切都很值!

读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我班里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他们被爷爷奶奶代养,我观察到,这些孩子一直处于一种惶恐无助的状态中,许多留守儿童都渴望能够得到父母的疼爱和陪伴。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把爱带回家的活动,当我们老师带着礼物走进那些留守孩子家时,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叫徐思颖,她眼圈红红的告诉我,老师:“我想爸爸妈妈了,我也想让他们每天陪着我。”说着禁不住就啼哭起来。这里,我想到《奶蜜盐》这本书,它不仅仅给我们提供家庭教育常识的东西,更为重要的,它是不是又触及到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并谋求如何解决呢?我们应该把这本书的阅读视线辐射到广阔的社会领域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这个圈子。

张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无法代替,也无法去设计。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他自己。”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成长的越好。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推动力。
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一个人遇事就畏缩,遇到挑战就沮丧,这种消极状态和早期成长过程中鼓励的稀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美好的可能性是需要激发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现和发现。

作为母亲,我总是怕给孩子的爱不够多,不够好,生怕一时的疏忽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眨眼的功夫,我的俩孩子今年都8岁了。这俩家伙整天让我头痛不已,他俩性格都很外向淘气的很。为了能让他俩性格转变一点,我就给他俩报了书法班。这俩宝儿还算听话,在学校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一回到家就不愿意练习,为了完成任务就开始应付我,适得其反。身教重于言教,于是我就加入到他俩的练字中,没想到他俩竟和我比赛看谁写的好,在我的鼓励与陪同下,他俩总是满腔热血的对待每次练习,有时还催促我赶快练习呢!是呀,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教育的核心东西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张文质老师首次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保卫童年”等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心灵上的共鸣。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但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唯利是图的教育机构似乎嗅到铜臭,并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把魔爪伸到了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什么冲刺班,速成班等,孩子似乎也适应了,家长为了马上看到成绩,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兴趣班,弄的孩子整日疲于奔命,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这种做法虽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但一直受追捧,不知何时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一门慢艺术。
应试教育是一种“向上的教育”,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不是真正为了获得能力,达到目标而学习,而是为了过关而学习。
咀嚼品味中,生活与之相应的场景常常闪现。我不免感触: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滋养,更多的是在自我发展中,增强了自我的修复,自我变革的能力!
生命之“盐”,让成长举重若轻。
教育的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张老师写到“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教育,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人生总是以各种挑战相伴,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要学会放手,帮助孩子减少对亲情和家庭的依赖,就是给孩子一种最好品格力的培养。

书中张老师主张我们要毫不隐晦地和孩子谈论关于死亡方面的话题。最近几年中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厌学、逃学现象逐渐升级。归根于一点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在我们这个比较传统的国家里,大多数人最忌讳谈论死亡,一提到死,就意味着不吉利。其实和孩子谈论死亡,会让孩子更深刻的知道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让孩子认识到有一些危险行为会危害到生命,从而让孩子提前预防并思考如何去避免它。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看到了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个缺失,即“淡化劳动”。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劳动意识明显欠缺。学生一旦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有个别家长就不高兴了。打电话说孩子到学校是学习的,劳动不属于孩子的事,这些家长根本不懂的劳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都会特意指出“孩子们必须参加学校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我们国家曾多次倡导“农耕文化”的教育观,农耕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亲近,互动频繁。我想这也是给孩子普及劳动意识的启蒙。
《奶蜜盐》这本书很有理性但又很感性。理性于思想犀利深刻,感性于文字温暖敦厚。读完此书,回味良久。回望自身的成长,守望育子的幸福。我知道成长永远是双向的共赢,一生的课题,一路的修行,永不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