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张红兵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7
浏览

  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最近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掩卷长思,获益匪浅。王老师以自己4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班主任工作的框架体系、指点了工作的方法、分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困境与迷惑,对今后我们的工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有几点论述让我触动很大。在“教育型的管理者”这一节中,王晓春老师强调,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他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要教育学生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否则就不是正确的管理方法……

      对此,我非常有同感。我所理解的班主任工作,应该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 “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因为我们的管理跟别的单位的管理不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我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要帮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怕你,不是让孩子对你惟命是从。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能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还要看他的“管”中有多少教育因素。

      前一段时间,我班一个小男生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要么自己摆弄东西,要么和同桌说话,毫无纪律观念,批评他几次,也没有多少好转。有一天上课又不遵守纪律,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这次我改变了策略,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和他聊了起来。得知他家还有一个患抑郁症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经常尿湿裤子),他在家要帮妈妈照顾哥哥后,我对他说:“明轩,爸爸妈妈平时要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你想想他们能安安心心的上班吗?” 我看到他的神情一怔,又接着说:“他们在上班的时候肯定会惦记家里的哥哥现在怎么样了,如果你再不认真听讲,不专心学习,爸爸妈妈是不是又要替你操心?他们的负担是不是会更重了呢?”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说话,但此时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你肯定也会心疼他们,那怎么做才能减轻的他们的负担呢?好好想想吧。”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说:“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学习。”“是啊,得先把自己的学习搞好。然后呢,老师再帮你出出注意,在家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照顾哥哥,可以给哥哥读故事听,这对你和哥哥都有好处,怎么样?”他点点头……从那以后他确实有很大的好转,虽然偶尔也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但给他递一个眼神,他就能立刻调整好。这件事我不时会想起来,它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教育艺术,要真正使孩子受到教育。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王晓春老师把班主任工作分三大块: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当前,绝大多数班主任的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班级日常管理这一块了。虽然也希望建立良好班风,也想转变问题学生,但是他们做这两头的工作用的是日常管理法,以为班风只是“管”出来的,问题学生只是“管”过来的。班主任工作,干脆就是一个“管”字贯穿始终,或者说,对“管”之外的班主任工作方法不熟悉。

      我以为,班风主要靠的不是“管”,需要的是引导;问题生需要的是诊疗,也不是简单的“管”。班风引导需要班风诊断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相当的人格感召力,问题生诊疗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班主任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日常管理,这不但说明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方向引导有毛病,更说明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地不够。优秀班主任治班也可能从日常管理人手,他们只是头脑比较清醒,不把思想完全限制在日常管理中,一边大致稳住班级,一边去抓班风建设和问题生诊疗。他们总是尽量减少用在日常管理方面的精力,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班风建设和问题生诊疗。这后两个方面抓得越好,班级管理越省事,班集体发展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这就告诉我们,想用强化日常管理的办法解决班风问题和问题生问题,思路是不对的,恰恰相反,抓好班风建设,抓好问题生诊疗,班级日常管理才能顺利。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