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运用中学会运用
靳媛媛发起了2021-12-05
0
回复
17
浏览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运用中学会运用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靳媛媛

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稳住航舵,即使是暴风雨,也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次次的课例研讨便是那一股股的劲风加快我对于教学的进一步认知。接下来就以本学期研讨课《树之歌》为例,谈一谈我对于新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

  • 把握整体,单元备课

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一节课。而部编版新教材特别注重前后勾连,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是有所依据的。所以只有把握整体,进行全册备课,单元备课,才能准确掌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在备这节课时吸取了上一学期研讨课的不足之处,开始注重单元备课,也关注到了语文园地。所以基于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制定了详细的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一单元是识字单元,所以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杨、柏、枫、桐”4个生字。

(2)通过看图和学儿歌,能认识11种树的形状,了解这些树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指导写字,能注意合体字的偏旁“木”跟独体字在写法上的区别。

(2)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中的儿歌。进一步感受“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这一构字规律。学习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基础口语表达的训练:事物名称加特点。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懂得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目标制定好后,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认会15个生字,会写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了解大多数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而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不同树的特点,口语表达训练,习得学习方法。《树之歌》中有很多的树木,为了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高效的学习,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各种树木的图片、各种树木的名称字卡、介绍树木的微课。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大板块来进行: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二、整体感知,认识树木。三、集中识字,偏旁形声。四、大声朗读,背诵课文。五、小树小树,伴我写字。儿教学的重点就在于第三板块集中识字上。

 

  • 联系实际,走进生活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让我们走进生活,灵活运用。这节课的导入我采用了录制微课视频《面包树》,介绍了一种很奇特的树木。在这里我想要以奇特的树木为引,激发学生对于树木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那现在想来,其实也可以将视频导入换成谈话导入,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和学生们谈谈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树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当然这样设计的话,需要布置一个预学任务:找一找你身边的树木,认识一下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亲力亲为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期待值会很高,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义全面联系起来。而在小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更应该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有这样几步:

(一)自读课文,圈画树木。

(二)认识树名,字图结合。

(三)集中识字,偏旁形声。

(四)交流识字,分享方法。

(五)检测生字,撕下名牌。

当学生们从书中圈画出树名之后,我出示了相应的字卡,让学生们认读。这一步是从课文的句子到词语的转换,做到词不离句。出示字卡过后我又将字卡反面对应的树木照片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观察这一树木的特点。这里我是想让学生图文结合,将生字与字义及图形全面联系起来进行识记。树木的图片被板贴到黑板上也是为了后面撕名牌的环节做准备。当然识字方法的讲授是重中之重。这一单元是识字单元,而《树之歌》这一课的生字大多都是木字旁。所以在进行上两步之后,我将木字旁的生字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来归类识记生字。

在朗读背诵这个环节中,为了使学生们更快更准确的背诵课文,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拍手读,问答读,变换速度读,男女读等等。形式的变换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多种形式的读是背诵的基础。

四、小组互助,自主交流

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课标对此有明确而连贯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阶段“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第四阶段“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我所在的二年级正是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才是关键。从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便特别注重小组的学习,以及学生独立识字的学习过程。这节课中,我让小组成员们在一起检测交流本节课的生字,成员们之间发现较难认的生字,并在一起讨论交流识字方法。这节课的生字每一个字我都进行了详备,并且设置的有超链接,对于较难的生字着重讲一下,对于本身就很简单并且没有出现问题的生字便不再浪费课堂时间详讲了。由学生交流完后,进行识字方法的分享,老师在此时便是一位聆听者和总结者。学生们通过交流,自己发现并且运用的识字方法一定会掌握的很扎实。这不就是那句老话吗?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运用中学会运用。

当然,每一个人都是在变化着的。我现在再来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又会迸发出许多新的想法。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这一课可以结合语文园地的《十二月花名歌》来学习,这是我之前没有涉及到的。并且对于课后题,其实可以在第一课时将课后习题一解决。只有不断地进步磨炼才能将一个课打造的更加适应学生。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学生们如此,教师亦如此。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