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靳媛媛发起了2021-12-05
0
回复
20
浏览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靳媛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首先具有不可逆性与刻板性这些特点。我发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往往不是很高。同学们经常会有读不懂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会出现畏难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少之又少。所以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显得特别重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实用性工具。思维导图是整合左脑与右脑的功能,将颜色,图像,符码等这些功能加以利用,可以帮助我们很高效的记忆理解事物。原本枯燥乏味的阅读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根本改变学生阅读记忆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带着问题阅读,进入深度的思考再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和素养。

      新颖的思维导图学习方式,让教师充分的利用起来,用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向前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常情况下,多数的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时,好像什么都没读一样,一无所获。再让他们回忆文章时,所记忆的也是零零散散,不存在任何的文章框架。整篇文章的阅读,在这种形式之下,所带来的的收获也是微乎其微,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也是没有很大的帮助。文章故事在阅读之后,没有自己主动思考的地方,也没有总结整理的过程,便不会拥有阅读带来的快乐。如果低年级的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那么往后面就很难进行难度更大的阅读了。所以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多应用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积极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一、运用思维导图帮助阅读感知

      一篇文章,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阅读时,通常会碰到很多的困难。由于此时的学生注意力时间还不是太长,所以在阅读时,可能阅读的内容较少,而且容易遗忘。另外,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识字量不是太多,那么就会在阅读时断断续续不流畅,阅读比较困难。当然学生此时的理解能力还不是特别的强,文章中出现的大道理学生们无法具体的感知,所以在阅读时的感知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思维导图在经过学生主动整理加工以后会突出它视像化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表格和问题的一些形式,先解决阅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在接下来阅读的时候才会较之前顺畅的多。

      例如:在学生阅读《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前,我先设置了一个阅读感知单,大部分为填空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关键词,进行思考,将思维导图的内容补充完整。在之前的阅读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们通过寻找关键词来帮助理解文章,关键词的设置也会特别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知识基础,让学生易找到。在填写这个阅读感知单时,学生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初步的阅读,解决了一些不认识,难理解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填充这样的一个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无障碍阅读,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人物内容可以为接下来深入的阅读做准备。

  • 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思维导图不仅具有视像化的特点,它还可以使信息条理化,知识结构化。学生在阅读时,完全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能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灰姑娘》时,利用之前学过的同心圆的方法,绘制《灰姑娘》人物同心圆。在课上,我引导学生将最内层的圆填写完整,分别是故事最主要的人物。紧接着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规定第二层圆的内容可以为人物的个性特点。紧接着外层的圆也被学生们确定成能够表现人物这些特点的事例。圆的内容填写确定之后,学生便开始绘制自己的表格。在学生们的思维导图中,我发现有些同学还用了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各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并且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在绘制时,兴趣十足。绘制完以后,同学们小组内进行展示,介绍自己思维导图内容。然后我又让同学们进行全班展示,小组成员上台来说,学生进行评价,取长补短。遇到有争议的,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阅读兴趣也在悄悄的生长着。看来,此时的阅读已经帮助学生们提高的不只一点点了。

三、运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主旨

      我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经过反复的阅读以及深入的挖掘人物的形象个性特点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寓意。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都不足以支撑他们自己独立理解文章主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引导,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析文章的情节,使学生在自己梳理文章情节时有所依据。在经过上一步理清脉络之后,思维导图已经清晰明了,此时学生再根据之前所列出的所有相关的思维导图所呈现的内容,再进行加工处理。做一个总结性的思维导图,会让这篇文章的主旨凸显出来。学生在分析完所有的思维导图后,相信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例如:在阅读《灰姑娘》这个故事时,学生们制作了很多相关的阅读单,思维导图等。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手上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梳理文章的内容,最后做一个总结性的思维导图。同学们的思维导图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有的学生的思维导图总体的形状像灰姑娘的水晶鞋。有的学生的思维导图是一辆南瓜车。总结性的思维导图内容更多了,可以从图上看到学生在阅读完故事后,理解了多少,非常明了。同学们根据思维导图上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大家兴致勃勃。在阅读分享展示时,这个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肯定是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思维导图具有不可小觑作用。如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导学生绘制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来展示自己对这个文章故事的人物形象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感悟,会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把握文章内容。多次有效的绘制思维导图来理解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小学生今后的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