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真实发生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靳媛媛
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势,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正在语文教育界酝酿、思考、实践。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在学生读了大量一篇一篇的文章后,为什么还要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对学生有什么意义?
这两个月,读了工作室推荐的的共读书目蒋军晶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后,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指导。群文阅读对我来说还算是新鲜事物,以前在校本培训时,有幸见到过蒋军晶老师。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培训,也十分认真的倾听记录。但是听过、看过却没有实践过,身边也没有老师做这样的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对我来说还是很遥远的。听过蒋军晶老师的培训,再认真的拜读了蒋老师的这本书,我便从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我来说,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触最大的就是:以前我总以为阅读是有无限大的力量,阅读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自身的缘故,我把小时候的阅读经验说给同学们听,只要多读书就好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读书可以很大的影响一个人,所以我一直注重与孩子的阅读,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好像只注重阅读的效果而没有注重阅读的过程了。
这学期孩子们到了四年级。陪着她们从低年级走到了中高年级,教学思想也逐渐明朗。阅读,是他们以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他们阅读,在我旧观念的指导下,我组建了读书社,她们也十分兴奋,仿佛十分乐于参加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很新鲜的社团。但是效果却和我预想的大相径庭。成立了读书社,全部由学生组成,孩子们有了自己的阅读空间,也方便了读书交流。但是,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时间一长,他们慢慢开始懈怠了。读书社的成员告诉我,有些社员都没有怎么读书。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产生阅读兴趣?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这个时候我有点茫然,难道我大力提倡阅读,努力创造阅读氛围,尽心提供阅读机会是不够的的吗?答案很显然,不够。
这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蒋军晶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本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都在向我们渗透一种思想——“在群文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书中还有蒋老师对群文阅读独特的认识,更多的是蒋老师在实践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思考,对我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尝试有很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注重阅读的过程,不再一味追求阅读效果,才会走得更长远吧!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有所获呢?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方法,才能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推荐书籍时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处于不同年龄段时,他们的性格、心理、兴趣等特点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就会带来阅读兴趣的不同。目前我们四年级的推荐书目就是神话系列的。这样特别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而再回忆低年级时,就是童话、寓言故事等这类书籍。除了年龄的不同会带来阅读兴趣产生差异,性别也会。男生可能爱看一些军事、科学、战争等书籍,而女生却截然不同。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最近我刚讲过的一节课上,我们就借助插图理解了课文。课下,有一位同学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这个插图也太好看了吧!我好喜欢,我要好好保护语文书,多读读。”看,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世界,可能会因为一个图画喜欢上一本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需要以直观的事物来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例文《小木船》,图画就特别的唯美,让人看上都喜欢。所以当时学生们读课文时特别认真。仿佛被吸金到书里,无法脱身,也不愿脱身。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朗读,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走进文章,理解文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同学们朗读的越来越有水平了。最近在讲《爬天都峰时》时,我让同学们和同桌反复分角色去朗读文中特别经典的老爷爷和我的对话。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来三年级的预测单元了。在学习《永远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就开始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而在《中国历史名人传》导读课中,品读宋慈时,进行了片段教学。出示一个小段落,让学生猜一猜后面发生了什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四、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童年的水墨画》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童年生活中的绚丽景色。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插图,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走进图画中,一起游玩。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想象当时孩子们的快乐,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如果学生是马驹,那么学生仅仅被圈禁在“教材”这一块牧草区,所吃到的草就是区域性的,群文阅读课堂则是给了学生广阔的草原,让小马驹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任意驰骋。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