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书吧
靳媛媛发起了2021-12-05
0
回复
15
浏览

聊一聊书吧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靳媛媛

 

我们常和朋友聊天,聊家常,聊近况······然而,书,需要聊吗?可以聊吗?“聊”真的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吗?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而通过聊书,孩子们可以了解朋友不同的观点,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更能理清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还能增加阅读的兴趣。

当看着教室里很多个学生无论是课间还是中午时间都手捧一本书在津津有味的看着,我总会有所感慨:学生时代能拥有一颗爱读书的初心毋庸置疑是珍贵的,通过一本本书去体会人生百态,了解各种知识,一览各地风情是多么美好的事啊!那么如何点燃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培养他们爱书的初心呢?

2021年9月,在工作室的统一安排下,我阅读了蒋军晶老师的作品《和孩子聊书吧》共读书目。这本书则为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并在具体实施上给予了详细的指导。

一、注重环境布置,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环境的。这点不得不说说我发现的一个现象:当中午自律较高的学生先到学校打开书开始阅读后,那么今天中午绝对是安静的。要是不爱阅读的同学先到教室后,那么教师也一定是乱糟糟的。这其实就是环境的力量。

“氛围”这两个字其实影响特别大。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不得不承认,学校是惟一能够使学生安静阅读的理想场所。在农村,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的家人是没有阅读习惯的。麻将声、扑克声以及电视、电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平心静气地面对纸质阅读,需要很大的定力,一般学生往往做不到。因此提供良好的环境,充裕的'时间,帮助孩子阅读入情入境,促进脑图的形成。在平时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看课外书,并且要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边阅读,边在脑海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如果学生脑海里出现了一个个画面,并把它连起来,那就是形成一组动画片。学生在看书时,能在脑海中绘制动画片,那可是开心事。只要让他们尝到这甜头,马上会对阅读产生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被激发,习惯就很容易被养成。那么我们得出结论:习惯的养成源于脑图的形成。真可谓脑图产生兴趣,兴趣养成习惯。所以在学校里,老师每天坚持安排特定的时间陪着学生看书。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尽快地培养每个孩子看书的习惯。

  • 引领共同阅读,形成阅读仪式

  孩子在刚开始看课外书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贴近孩子生活,和他们生活经验相吻合的书籍。教师推荐课外书时,也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过那本书。只有老师亲自看过,才更具吸引力。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都很崇拜老师。老师都喜欢的书,都看过的书,那一定精彩。孩子看了自己喜欢的书,才会和书产生共鸣,才会有兴趣。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如果一个老师喜欢阅读,那么他所带的班级学生一定会被他感染和熏焘,一定也会对书籍产生浓浓的兴趣。假如老师在学生看书的时候,也和孩子们一起,拿着一本书看看,静静地看着,边看边划,那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老师能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年龄段阅读的书籍,能在课余向学生和学生分享书中的故事,或是选其中的几个章节,在阅读课中读给孩子们听,那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聊书就是“说来听听”,点燃阅读热情

我们常和朋友聊天,聊时事,聊影视剧,而且一聊就聊得热火朝天,说的人说得停不下来,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要讨论或争论一番,这是为什么呢?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聊的话题双方都感兴趣,都有倾诉的欲望。

聊书亦如此。首先聊聊自己喜欢看哪一类型的书,让每个人都“说来听听”,其中四年级的推荐书目《中国历史名人传》无疑是备受评论的,然后大家共同制定一个阅读计划,相约在什么时候读完,都读完之后再坐在一起讨论讨论,说道说道。整个过程的教学组织可以松散一些,围绕一个话题,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虽参与其中但不主导讨论,没有“好坏对错”的评判,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在这样一个安全的“聊书”环境里,我想学生是不会有思想负担的,“读后感”也会在自然而然的聊的过程中说出来,再与同学的观点一碰撞,也会更丰富更深刻一些。有了这样的聊书经历,学生的读书热情肯定会被激发出来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说、被倾听和被认可的心理诉求,有了这样的诉求,他肯定会积极地认真地读班级共同约定的共同书目的。

四、聊书不是“随便说说”,漫无目的

聊书的过程,鼓励学生都“说来听听”,但绝不是“随便说说”。毕竟学生对于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聆听别人看法的习惯以及综合、归纳小组的想法的能力还需多多培养,所以老师虽不是主导,但必须要适时地引导、点拨,能抛出诠释类、开放性、延伸性的话题供以讨论。为了聊的更有成果,也就是让学生既有说的热情,又能言之有物,还能从中学到一些读书技巧,我们还需要借助阅读单了。设计得好的阅读单,就像思维导图一样,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而被可视化的“阅读、思考的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以及迁移。蒋老师设计的故事板、故事地图、人物推理网络图等等都值得借鉴、学习。

五、聊书要不着急、不轻视、会引导

有时候聊书,不应该总聊老师的话题,还应该多聊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在聊之前,可以让每个孩子们列出自己的问题,再做一统计,划掉重复的,并排列好顺序,最后整理呈现。讨论过程中不轻视孩子任何浅显的想法,因为聊的目的就是引导他发掘自己的经验,并和同伴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害怕自己无法应对学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还是让他们再回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不急于发表高见。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们老师要做的还有就是对他们阐述不清的、表达不清的适时引导一下,提炼一下他们的回答,梳理一下相似的想法,或调整一下讨论的方向。 

六、课堂阅读是阵地,品读课文是实践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尝试着让孩子在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的时候,试着想一想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并试着在脑海进行联想,想想出现的画面。并在课堂中,用生动的语言把所想到的画面描绘一番。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首先感受到文字和脑图的联系,脑图可以很好的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想象,继而在脑海中出现画面。那么学生就会喜欢看书,看书时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因为注意力集中,所以做作业动作快,成绩好,就有更多的时间看书。书看多了,写作水平提高了,表达能力加强了,成绩进步了。这就是阅读给学习带来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对学生来说很需要,更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倡导: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养成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在脑海中能绘制脑图。只有脑海中能出现脑图,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才能养成这伴随终身的好习惯。这一习惯对孩子,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重要。愿每位教师都能努力做一个点灯的人,让孩子们也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享受阅读的乐趣,让迷人的书香飘溢校园,让孩子们在书香中成长。

《和学生聊书吧》封底蒋军晶这样写道:“和孩子一起,一本书一本书读过去,一本书一本书聊过去。在聊书的过程中学习写作,学习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知不觉地,阅读就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句话深刻影响了我。是啊,聊书是一种方法,它打破了师授生承的僵化教学;聊书是一种姿态,它鼓励学生‘说来听听’;聊书是一种心境,它为急功近利的教育增添了几许平心静气。“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和学生一起聊书,炫歌不辍,千年弥新,一定能聊出自己的境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