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有幸聆听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的习作课:笔尖流出的故事,真是获益匪浅。
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点是蒋老师的循循善诱。
许多学生提起语文最害怕的就是习作,解开学生的心结有时比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还重要。蒋老师很清楚这一点,课堂一开始,他就告诉学生习作无非两种,一种自由写,一种规定写,语气轻松,态度自然,无形中帮助学生化解了不少面对习作时的压力。
接下来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研读习作要求的任务。在学生读完习作要求之后,还请学生复述了本次习作的注意事项。通过默读和复述使学生加深了对习作注意事项的印象,并在此时提醒学生:写规定性作文,一定要反复读,读出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和教师提醒的双重作用达到使学生牢记写作注意事项的目的。但是只记着写作注意事项还不行,还要按要求来写。这节课中除了课堂开始时的这一次集中阅读和记忆,接下来的整节课中蒋老师又在需要的时候提醒学生多次回忆写作注意事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都是以注意事项为中心展开的。这样循循善诱的指导,真是让我记忆深刻。这才是真正读懂、吃透了教材啊。
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循序渐进。
从蒋老师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这节习作课主要是围绕着三条注意事项来指导学生习作的。这三条注意事项该怎么处理才能让学生觉得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呢?蒋老师的做法真是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啊。他并不是一下子就给学生树立了三个亟待攻破的目标,而是采用了“障碍跑”的形式,让学生过完一关,再过一关,保持对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在攻克“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时,蒋老师先出示了两个例文片段,让学生评价哪一篇写得更好,为什么?学生对过对比观察指出“抓住人物特点”的那篇写得更好。蒋老师就顺势请学生分析了什么样的性格的人能被称为“小辣椒”,让学生自己发现怎么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接下来,蒋老师出示了课本中的第二组环境和人物,提醒学生关注“充满爱心”“流浪”,猜想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在学生做出初步设想之后,给出了例文,让学生通过把自己的设想和例文进行对比,发现“故事情节要吸引人”的重要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把故事写得吸引人。结合学生的发言,蒋老师指出要想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就要给故事增加障碍。并重点指导了怎么增加障碍。增加障碍,可以是在情节上设置障碍,也可以从人的心理活动上设置障碍。但是想要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就要多关注时事新闻、多阅读课外书籍,从生活中、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第三步,蒋老师又给了一篇例文。先让学生阅读、评价,分析是否符合前两条注意事项,追问是否也符合第三条注意事项。学生发现这篇例文中的环境描写太少。蒋老师就因势利导请学生思考怎么给例文加环境描写,加在哪里并把自己想好的环境描写写下来。
通过这环环相扣的三个步骤,这节习作课学生不仅牢记了写“规定性”作文时,要认真审题、读题,还真正实现了课堂上的习作练习,进行了习作实践。
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三点是评价方式的新颖。
在让学生分享环境描写时,蒋老师请所有学生站了起来,告诉学生:如果你觉得你写的比分享的同学好,就请你继续站着;如果你觉得分享的同学写的比自己的好,你就坐下。在蒋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的课堂练笔,还对自己的课堂练笔进行了自我评价,甚至也明白了自己要向他人学习的是什么。真是一箭三雕啊。
所以,这节课真是一节让我获益匪浅的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