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遇到王春晓老师仿佛遇到了以为点灯人、指路人,书中分了三大块告诉我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我醍醐灌顶。总结为一句话:做一个轻松快乐的班主任。
想要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班主任,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而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是要建立在懂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总说,不当班主任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不容易深刻理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就很难真正掌握教育的艺术,也很难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而当了班主任我们就要明白,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怕我们,也不是一味的哄他们,而是让他们受教育。教育学生是让学生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生幸福。而当下的教育却很容易忽略这一点,我们总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服服帖帖,一味地追求成绩。就禹州的各个小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把学生的时间占用的几乎不剩,学校想要的,老师们想要的都只是成绩,进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灵成长。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教育,是病态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老师累,学生累,还不得好效果。我们班主任一定要谨记,我们首先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而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它的产品不是机器,而是活人,它不注重具体的指标,而注重人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我们慢下来,才有机会欣赏我们的教育成果。
当我们懂得教育的真谛之后,再来给自己定位。我认为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比学生处于更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要维持这种学习状态,其前提条件是对所学习的东西比学生“更加没有把握”(知识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海德格尔并不认为教师走上讲台时“胸有成竹”是多么好的事情,他认为,如果教师比学生带着更多的问号走上讲台,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因为学生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教师对待学习的态度。我们不但是学习者,也是能引导学生学习的人——让学。让学的意思是引导、激励学生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更要让他们明白如何学习。其实学习者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属角色,所有的老师,甚至所有的现代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者,每个人都应该变成终身学习的人。学无止境,只有跟学生共同学习才会有所成,有所长。
当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开始学着做一个轻松快乐的班主任了。我认为班主任工作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许多实际操作靠的是班主任们的智慧,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不是从书上学习来的。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都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内想各种妙招让学生“服气”。
现在的社会,教师地位不高,原来教书比较容易,因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现在,要上学,不进学校也行,有广播电视学校,有业余学校,有各种补习班,还可以请家教,更不用说上网了,什么都可以查到。知识变得不神秘了,知识的占有者自然也就不威严了。所以,在浅层次的吸引人方面,你竞争不过电视,你注定要处于劣势。作为教师,你会感觉教书的自信在流失,与此同时,你作为管理者的自信也会流失。怎么才能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呢?除了终身学习之外,更要增长本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设计多中情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感觉,也要能在教学中搞许多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宽松的自愿的活动,肯定能威信大增。
我们班主任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心理治疗法侧重于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心理,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是非,有时候根本就不论是非,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就好了。善于吸收心理学有用的东西为教育服务,是我们的艰巨任务。对于问题学生的诊断,用心理学最合适不过了。我们常用的心理测试方法是问卷法,还有小学生用画图法,中学生用词语联想法,中小学生都可以用早期记忆回忆法和释梦法。画图法主要是让小学生画一棵树,画他现在的自己和二十年后的自己,画全家福,从中可以捕捉大量信息。比如画果树,有没有树根,树干是直的还是弯的,树冠的形状和大小,树上果子的位置、多少、排列顺序,整个画面的设色,背景处理,所有这些,都在向你泄露他心中的秘密,只要你会解读,就会诊断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这些心理测量方法我们都知道了,那便会很轻松的找到问题点,从而解决问题。
班主任工作其实就三大块: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的诊疗。良好的班风会帮助班主任省心省力。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要培育良好的班风,不能主管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就开始宣讲、检查、评比,企图落实。这样做的最后只会幻想破灭。其实班主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的情况。比如这个班学生基本素质比较好,班干部比较强,班主任就可以把设计班级目标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做些指点即可;比如这个班学生的小群体比较多,那班主任就不能指望班干部起很大作用,教师就要稍微劳累一点,做各个小群体之间的粘合剂;比如这个班有一两个明显的问题小群体,邪气很盛,如此情况之下班主任搞什么美好愿景就是浪费时间,要形成良好班风,班主任就需要团结基本群众,和不良小群体进行斗争。
班风是可以培育而不可以塑造的。班风中最重要的是纪律。其实守纪律是每个人的生存需要,自觉遵守纪律是以尊重他人为心理基础的。所以,要培养真正的纪律意识,光靠控制就不够了,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是更重要更根本的事情。而抓纪律并不是两头抓,让好的学生去管不好的学生。其实抓中间会更有效。我们可以称中间这部分人为“沉默的多数”,引导得法,他们就会成为“基本群众”,“定海神针”。其实召集他们开会或者分别找他们谈话,要求他们管住自己,这不难做到,而只要基本群众不乱,整体班风也就乱不到哪去。那些“闹将”们是需要市场的,一旦没几个人跟着闹,他们就会扫兴,而且会发现自己从背景上突出出来,无法藏身,于是就可能会收敛。班主任就有了“根据地”,再各个击破就容易得多了。关于纪律,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越严越好。王老师提倡三个口号:适度纪律,自觉纪律,张弛纪律。班主任想要什么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学生只有从体验中才能意识到自我需要。是他们需要自觉遵守纪律,而不是你强制让他们遵守纪律。对于学习也是这样,是他们需要学习,而不是你强制让他们学习。有体验才有自愿,有自愿才有自觉。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我们会轻松很多。可是到底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或许我们需要调整心态调整做法,不要对他们逼得太紧。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手中的是人,不是机器。
想要轻松快乐,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班级日常管理。其实要想学会管,得先学会不管。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有“减法意识”,能不管的就不管,能少管的就少管,能让学生管的班主任就不出马。班主任的“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把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把工作细分下去,在班级中建立班委会,建立小组,调动一切学生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那样我们会轻松许多,快乐许多!
其实班主任工作是很繁琐的,总体就是个“度”的把握。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又与个人的阅历和情商有关。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