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习强国上一篇博士的《致谢》论文震撼了人心。在坐的老师们应该也了解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现任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黄国平博士。在《致谢》里有这样一段话,黄国平博士说:“高中时候,艰难的都快撑不下去了,是国家的资助和恩师的关怀让我拥有了坚守梦想的勇气,以后能为社会和他人再做点什么,这辈子就值了。勤学、奋进、知感恩,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火热的赤子之心,这样的学子不正是我们老师期望看到的、我们党和国家希望拥有的吗?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教育命题。职业教育中,我们不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吗?老师我不想上了,老师能不能再多批几天假呀?老师,我对这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尽管学生们在美丽的校园里,享受着国家的大力资助,却有为数不少的人中途辍学,而只有少数人肩负了起回馈国家的使命。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由得开始思考:职业教育不能仅仅要教会孩子们生存的硬核技能,更要帮助学生们厚植深深的家国情怀。
清明节期间,想念已逝的爷爷,我便在朋友圈书写了爷爷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还转发了他的英雄纪念章。结果出现了史上最高点赞率,还有学生留言:“老师,再多给我们讲点爷爷的故事呗!”。我忽然有了灵感,学生的兴趣不正是党史育人的好机会吗?正好赶上国家英雄纪念日,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召开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主题班会,给学生们仔仔细细地讲起了爷爷的故事。
爷爷是一个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的功勋老兵,也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曾经,在朝鲜战场上,一次敌军突然空袭,爷爷为了保护通讯设备不受破坏,在隆隆的炮声中来回穿梭抢救,结果导致耳朵失聪,给他以后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可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他说,打退了美帝,保卫了咱的祖国,值得,值得。说完便起身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他的眼神坚毅又笃定。提到牺牲的战友,爷爷几度哽咽,他感叹自己何其幸运,可以看到抗美援朝胜利的这天,看到党领导着老百姓一天天过上了好日子。”因为身体原因,爷爷选择了复原回乡,他一直都没闲着,利用在部队里所学的知识,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又做了十几年的乡村教师。村里人常说,不管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是熙熙攘攘的田间,只要是昂首阔步走着,哼唱着东方红的老人,就是咱们村的志愿军老兵万林同志。听完爷爷的故事,不爱说话的杜一卓有感而发,给我们分享了他舅爷爷的故事。他说,舅爷爷是一位工程兵,去新疆的罗布泊建设原子弹发射基地,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很多士兵因为营养不良,脚肿的穿不上鞋;50度的沙漠高温常常灼伤士兵们的皮肤;在那里整整六年时间,不能与家里的任何亲人通信。原子弹成功爆发的那一刻,舅爷爷和战友们喜极而泣,他们说:“造出了原子弹,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子。”这时候,爱旷课的萌萌同学激动地说:“老师,我明白了为什么奶奶总说今天的娃们太幸福了!以后,我们得好好学呢!向英雄们学习,向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那一刻,我的心和学生是如此的贴近,我们有
着共同的红色基因,有着和先辈一样的家国情怀。
习总书记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纪念九一八时,我指导幼师班的女生们展演了抗战舞台剧《八女投江》;职教活动周,鼓励学生们创作图画说党史!我给学生们讲到,大家享受着宝贵的免学费,奖学金,助学金,综合提升资助等国家资源;练习着国家配发的自动化工业机器人、自动出成品的数控车床、数码钢琴等高端实训设备。我今日之少年,当饮水思源,铭记党恩!在职业技能大赛的锤炼下,学生们也励志深造,要成为技师、工程师,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我将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