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由此决定教师备课结构中应必备六大要素,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我认为在整个备课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备学生,而这一点却是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下面就如何备学生谈谈粗浅看法。
备学生就是全面了解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想收到师生双赢的最佳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反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需求、接受能力一无所知,或者若明若暗,更或是不管不问,必定会脱离学生实际,一节课下来,学生一脸迷茫,老师身心疲惫,造成教学失败。
从近几年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和上次讲观摩课之后同年级听课教师集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我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班级基本情况
这其中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习惯等。就像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一个美术班,一个体育班,虽然说不上是同科异构,但每天、每节课都有出入。在文化基础都比较差这个大前提下,他们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美术生个性鲜明,但思想散漫,纪律性不强。在教学管理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1.强调纪律性与尊重学生个性相结合,也即是在强调原则性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灵活性。2.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求规范化,在解题过程中强化步骤练习,减少没有理论依据的“感觉式推理”。3.结合学生意愿分层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及时督促,定期检测。
体育生身体素质好,但上课却大多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在运动场上,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轻言放弃,但在文化课堂上经常借故请假,完成任务勉强,考试只求及格,面对这种状况,我常采用的方法是:1.多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体育生多数是从小就文化基础差,不受老师欢迎,所以,只要真诚相对,他们都能发自肺腑的跟老师交谈。2.多鼓励。3.少讲多练。体育生大多性格直率,在数学课上,他们讨厌“绕弯卖关子”,喜欢直接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我曾经试过“先学后教——当课训练——大力表扬”的教学方法,那几个有毅力跟得上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比美术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好得多。
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在熟悉了班级的基本情况之后,还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综合掌握,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所教的美术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初、高中的衔接知识,少部分学生从初一就开始出现知识断层,所以,在作业要求上分层对待,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只做基础题目,剩下的大部分学生要求做完基础题和选做题。而体育班则相反,只有少数同学能掌握高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大部分学生是无论提哪部分都不知道,好多同学还不会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他们的根竟然是试出来。因此,在体育班上课总是边复习边学新课程,作业要求也与美术班相反,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基础题目,只有少数学生才有能力做选做题目。另外,每次的单元知识检查,都要做系统的试卷分析,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载入备课本,反思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重点指导,个别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三、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四、要用心做教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中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做记录,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的一些奥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个性品质,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渗透,这一点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备课时研究和设计课堂渗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渗透绝不能是生硬的、穿靴带帽式的,而必须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只有用心做出的教案才会深挖渗透素材、钻研渗透艺术,才能真正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在了解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之后,教师就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出发,有的放矢地备课。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五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在备课中教师必须清楚哪些新知识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每节课后教师还应该知晓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只有对课前课后的学情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知道自己班级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从而把握下节课的教学起点,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长短,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而且大多还是唯一的希望。他们习惯了父母百般细腻的照顾和关心,很多学生从没想过自己的将来是靠自己决定的,而且就在现在,至关重要的高中阶段,他们正亲手一点一滴地搭建自己的未来。我们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理想、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团结、坚定、刻苦、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