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几乎是每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重要意义却显而易见。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让师生的爱双向流动,热爱你的学生,并让学生喜欢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主动接近学生,努力做到“五勤”——勤招呼、勤观察、勤批语、勤交流、勤联系家长。
第二,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学生信任爱戴老师,也能“爱屋及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下去的动力,继而形成浓厚的兴趣。想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离不开三个要素——尊重、关爱、体谅。
真诚地尊重学生,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切忌无端猜忌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无论是优等生还是所谓的“差生”都渴望甚至极度渴求着来自他人的尊重,而教师的尊重会带给学生向上的动力,相反,一旦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会让其产生消极反感的心理,研究表明,表扬相比批评更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行为,因此,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尊严,把握好尺寸,拿捏好尺度,让学生带着自尊和信心去学习。
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诉说的小事感兴趣,善于用自己的经验,经常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应轻率下定论,切忌“一碗凉水看到底”。和言善语,不体罚学生,这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层次。在学生的正当需要中,尊重、理解、关心是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只有满足这种需要,才能发挥“主体”的精神作用,施展自己的才能。教育要富有人情味,才更易于感染、激励学生,达到培养提高的目的。
第三,激励、期待,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的心灵。教师应经常利用多种机会表达或流露对每一个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利用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用教师深沉的爱去激励和发掘每一个学生最大的潜能。
教师要完成育人的任务,就得使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青年教师想要获得学生的崇拜,必定身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可能是自身的人格,也可能是所擅长的一技之长,或者是教师的语言形象,亦或者是一种处事态度,甚至可能是一种生活习惯。在学生时代教师是重要的模仿对象,有相当多的教师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典范,如同追星一般,一个被学生崇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获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戴。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才喜爱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要求学生写出“我心目中的老师的形象”,从收上来的答卷看,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前五个项目依次为:幽默,常与学生讨论问题;民主,不过分要求学生;教法新,有创造性;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一视同仁,不偏心。这反映出学生对教育民主、师生关系有更强烈的追求。很多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
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有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在新时期要建立教书育人所必备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优良品质:
1. 价值取向要体现时代色彩。
当今时代,信息如潮,不具备时代意识就不能在认识社会的主要
或重要方面有更深透的了解,从而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引导学生,并通过正确地引导来获得价值取向的认同。 在和学生的私下谈话中听到,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不了解他们,这反映出师生价值取向的差异甚至是较大的反差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应如何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呢我觉得教师既不能迁就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良倾向,也不能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而应强化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个人魅力。 这要求教师及时给自己充电,广泛接触现代信息,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接受和融合与教书育人有关的各种社会信息和新的学科知识。在当今,“一本书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
在师生关系上,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把握好现代教师的多重角色。他必须是知识的传授者、严格而民主的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
2. 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
教师角色的多重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这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有一定的自控性和应变性。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恰当处理,实质上是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违纪的行为,我认为“冷处理”比“热处理”好。当然,“冷处理”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要求教师“三思而后行”,讲究艺术性。
二是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以正确的心理指导;积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使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方法以及言语行为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保持良好的师生心理关系。
3. 要有勇于承认错误与不足、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一度被置于神坛之上,但是金无足赤,尽管身为人师,教师也存在着不足,也会犯下错误。特别是青年教师,刚刚从事教育工作,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纵使准备的再充分、再天衣无缝,有时也可能出现差错,或板书出现错别字,或语言表达用词不当,或讲解题目方法不对,此时该如何处理?如果自作聪明的敷衍了事、装腔作势,不但有违师德,更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虚伪印象,从而失去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此时不妨主动向学生说明并加以改正,走下神坛,学生会理解原谅,师生的心会更贴近一些。
第四、提高知识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增强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建立长久、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自身拥有胜任感。教书育人,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的同时,还要授以其知识文化。渊博的知识水平,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尚的自身修养是对教师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特别是青年教师,在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要不断的潜心学习专业知识,时刻给自己充电,不要一味的做知识的灌输者,而要做滔滔不绝的知识源头。多参加培训,从专业知识到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研究,都要有所涉足。时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心得,贴近学生需求,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掌握艺术的教学方法,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用心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总结进步,脚踏实地的从事教育工作,突破自我、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充满激情、善于合作、追求卓越,尽快完成从青涩到成熟的成功过渡。
正如我们都愿意接受态度和蔼而友善的开导,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青年教师自身的成就感,进而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由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时,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者的角色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