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错位,该如何解?
曹欣华发起了话题2020-11-26
15
回复
59
浏览

央广网一则评论:校外培训火爆 学校体育课该干啥?200元一节课,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位家长的留言说出了众人的心声:“我觉得没必要,但是为了娃儿的分数,也没办法。”当昂贵的校外体育培训为家长带来“被迫自愿”的负担时,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错位,是家校关系的一种异化。这一点,与最近热议的“怒退家长群”,以及之前讨论的“减负减到家长身上”存在类似之处。

所有回复
  • yuanmengmeng 2020-11-26

    学校作为一个相对平等并单纯的场域,往往最能承担起“公平”二字。如果学校将责任转嫁给家庭,甚至课外培训机构,各种差距会立刻显现出来。就以体育课为例,家庭条件是否承受得起课外培训、父母是否重视、家庭住址与体育设施的距离……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因此,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是学校应该落实的主体责任,也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行。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zhanglibovvv 2020-11-26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分工,虽有交集,但不可相互替代。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wushuaichao 2020-11-26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二者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家庭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道德品行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增强公民意识、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为改善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家庭化"的错位现象,应转变社会传统教育观念,完善教育立法,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互动机制,发挥家庭与学校的不同教育功能,有效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yangzhiyun 2020-11-26

    工作和生活同等重要,就如有情不能饮水饱一样,你希望生活得更好,那你就要努力的工作。
    工作和生活也要好好协调,劳逸结合,方是正道。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史少鹏 2020-11-26

    学校要摆正自己的定位,尽一切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东西,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而不能推给家长,学生自己。我们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牛云龙 2020-11-26

    现在很多的事情学校或者老师不能去做,但是学生又需要,就催生了很多校外机构,对家庭来说可能还是需要分清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非必要的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dingyin丁引 2020-11-26

    学校做好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什么都牵扯上家长进来,因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家长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不要什么事情都推给学校,学校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工作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songluyao 2020-11-26

    无论怎样, 学校教育都不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依然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 家庭教育仍然大有可为。学校教育不好, 也不要抱怨学校, 而是更要自己努力超越环境。孩子的学习要努力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他律”到“自律”, 家长努力帮助孩子达到了“我要学”和“自律”的境界, 在什么样的学校就不是很重要了, 孩子一样能够自己前行。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李双阳 2020-11-27

    1、学校做好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什么都牵扯上家长进来,因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2、家长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不要什么事情都推给学校,学校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工作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liufeifei 2020-11-27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教育变革中,没有多少家长可以置身事外。学校老师也在在负重前行,他们深处家校关系调整的漩涡之中,感到焦虑、被动和力不从心。

    在没有达到新的平衡之前,家庭教育依然会显得盲目。这种盲目,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公共性弱化的产物,也是家长在社会分化、教育竞争愈发激烈背景下心理压力的直接反应,还与舆论场上教育理念纷乱给家长教育行为带来的误导有关。

    在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中,那些被多重力量裹挟的孩子们,并没有多少直接发声的机会。他们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键主体,是家校关系的连接点。只有真正以孩子主体性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变革,才有价值、意义和希望。

    缺乏主体性培养为价值皈依的家庭教育,尽管能在家长或市场干预下通过精耕细作培养出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这种优异很难真正表现出他们的实际能力差异。没有主体性作为保障,普遍的优秀,很可能是精致的平庸。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