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一则评论:校外培训火爆 学校体育课该干啥?200元一节课,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位家长的留言说出了众人的心声:“我觉得没必要,但是为了娃儿的分数,也没办法。”当昂贵的校外体育培训为家长带来“被迫自愿”的负担时,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错位,是家校关系的一种异化。这一点,与最近热议的“怒退家长群”,以及之前讨论的“减负减到家长身上”存在类似之处。
学校作为一个相对平等并单纯的场域,往往最能承担起“公平”二字。如果学校将责任转嫁给家庭,甚至课外培训机构,各种差距会立刻显现出来。就以体育课为例,家庭条件是否承受得起课外培训、父母是否重视、家庭住址与体育设施的距离……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因此,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是学校应该落实的主体责任,也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行。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教育变革中,没有多少家长可以置身事外。学校老师也在在负重前行,他们深处家校关系调整的漩涡之中,感到焦虑、被动和力不从心。
在没有达到新的平衡之前,家庭教育依然会显得盲目。这种盲目,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公共性弱化的产物,也是家长在社会分化、教育竞争愈发激烈背景下心理压力的直接反应,还与舆论场上教育理念纷乱给家长教育行为带来的误导有关。
在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中,那些被多重力量裹挟的孩子们,并没有多少直接发声的机会。他们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键主体,是家校关系的连接点。只有真正以孩子主体性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变革,才有价值、意义和希望。
缺乏主体性培养为价值皈依的家庭教育,尽管能在家长或市场干预下通过精耕细作培养出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这种优异很难真正表现出他们的实际能力差异。没有主体性作为保障,普遍的优秀,很可能是精致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