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思考、探索与感悟
chai发起了2019-06-19
1
回复
43
浏览

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思考、探索与感悟

柴春鹏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行,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也都在不断更新和付诸实践,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我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高中生物学以考查双基为重点,坚持“一题多知识点”的原则,增强了学科内知识综合性和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三种能力。特别强调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而后两个方面往往题目新颖、可变性大,是学生最不易把握的地方,必须通过不断训练、总结其中的解题技巧和答题规范。

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自己对知识进行的语言描述、绘图、板书书写等方面花掉了很多时间,而学生自身体验少、训练少、参与少,从而出现了会听但不会写、会看但不会画、知道但不会描述等一系列问题。

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去亲自参与其中,去体验、感悟,去发现问题和不断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二、要鼓励学生课堂讲题

以前,我们总是害怕将试题交给学生讲解后,学生讲不对、讲不准、讲不全、浪费时间没效果,这主要是我们的观念和决心问题。对学生搞好培训和心理辅,这是完全可行的。本学期,我将高考必考的“代谢、遗传、调节、生态”四大题型交给了学生,每节课由1名学生利用前几分钟时间讲1道典型题,题型滚动变换,每节课题型都不一样,每周可以完成至少一轮。

我选择的学生都是边缘生。这些边缘生,他们离一本线、本科线差距不大,尤其是一些边缘生正是由于个别学科的短板才制约了他的总成绩,究其原因,他们要么是学习态度有问题,要么是学习习惯或者学科学习方式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学生,学科教师首先要重视,并委托重任,将每节课的前几分钟交给他,要求他这几分钟对全班学生负责,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提前辅导和培训,然后再到课堂上去讲题。

这些边缘生在挑选试题、准备、咨询学习、讲解、接受反馈过程中,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身临其境领悟到了学生思维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纠错的方法,所讲的这一典型题甚至这一类典型题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全面的把握。

对讲题的学生个人来说,这是对自我的挑战和快速提升,日积月累,他讲解了几轮必考提醒,对高考也会有更宏观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对班级全体学生来说,一改以往十几年只听老师讲课的习惯,眼前的讲课人似乎就是自己的影子,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会更集中,思维也许更加敏捷,甚至会产生想要从中挑毛病的欲望以证实自己比讲台上的更技高一筹,而不是习惯性的接受。

对学科教师来说,传统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容易满足于自己把内容讲完了、我们认为简单的学生都记住了、我们认为费好大劲讲清楚的学生都理解了,从而课后自我感觉良好、与实际脱节。而我们目睹课前这几分钟学生讲题的整个过程,可以让老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课堂表现等等,从而帮助老师更正观念,发现问题,在后续教学中有的放矢。

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大知识传授密度,帮助学生处理更多的信息,提高其能力,从而加大课堂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此,我重点说明一下效果比较突出的做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能够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试卷、作业等,但运用程度还有待提高。当然,并不是说一节课全程依托给多媒体,而是在展示一些信息的时候,多媒体的效果总是比教师语言描述形象、生动的多,例如,在病毒的增殖、免疫系统的保卫过程、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等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原来的教师讲、画图、学生读背、总结,完全可以改为学生预习、观看动画演示、自主总结、多媒体展示习题考察的方式,将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机连接,速度快、效果好。

四、要指导、敦促学生做好笔记

生物学知识覆盖范围大、知识点多、小、碎,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多、忘性大,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那么“记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检查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的学生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笔记。读过的题目没有标记、讲过的试题和计算过程没有痕迹,课堂上强调的重点知识很多学生也不知道去记。这个学习习惯上出现的严重问题直接导致一系列后续反应,如学生复习错题时,不知道错题重要性等级、不清楚题目如何解读、思路从哪打开,不知道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哪,导致同一类型反复出错;如学生读背时,往往只去背自己熟悉的,自己不知道的那些补充知识则不能去记忆,因为自己没有记录,从而使背书效果大打折扣;听课时暂时听明白了,课后过几分钟再来想,又想不起来了,手里又没有听讲记录,于是一节课时间没有收获。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做的一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确养成记笔记习惯的重要性;二是抓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三是做好检查评比,例如学生与自己的“目标”对比、小组之间评比、边缘生之间评比等,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敦促学生在平时做好笔记。

关于生物学科的笔记,我想主要由阅读笔记、听讲笔记、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知识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需要在读课本、看资料、做题时从中随时做好笔记。

符号:对于在文中体现出重要信息的、容易忽略的、或者需要加深理解的,可以用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符号在文中标注为符号笔记,我们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标记的符号的意义,并且同一处的符号不要太多等(很多学生做题,卷面太“整洁”,缺乏符号标记,导致遗漏关键信息而失分)。

批语:对于预习新课、阅读材料或题干时出现的个人意见、疑问、心得体会等,要及时写上批语笔记(有些问题的解决逻辑性很强,需要逐步解决,那么每分析出一点收获就写上一句批语,可以有效辅助推导解决问题)。

概要:当读懂某段话、某个材料、某个文字较多的题干中的信息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在一旁进行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有些问题涉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干扰作用,“挑肥拣瘦”进行概括非常重要)。

摘抄:在课外材料中、试卷中、生活中出现的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与高考相关的知识,或者可以有效辅助自己理解一些易混点、难点时,要及时摘抄到一个自己经常翻看的书本或记录本上。

(2)听讲笔记

生物学科高考经常与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相关联,如艾滋病、癌症、流感、糖尿病的病因、预防与治疗;基因编辑婴儿、转基因等技术问题与伦理问题;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等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如溶酶体的研究、癌症的靶向治疗等;2018年中国十大生命科学进展前沿热点问题如“天然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的新型调控机制”、“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构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脑内新型谷氨酸合成通路参与学习记忆”、“新型可遗传编码神经递质荧光探针的开发”、“孢疹病毒的组长和致病机理”等;嫦娥四号登月中开展的植物学实验等。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享和交流的时候,就需要学生简要的做好听讲笔记,这样当模拟题或高考题涉及到其中的相关问题时,学生不至于完全读不懂而影响应试心态。

当然,听讲笔记最突出的矛盾是我们讲话速度较快,学生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记忆的不足是一方面,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能力的不足也是一方面。在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细胞图像、图标、曲线、柱状图、饼状图、流程图、示意图等融入到了试题当中,一些试题的解决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绘图、分析才能解决(比如若干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带标记的DNA复制若干次后细胞内含量问题等)。因此,我们的学生平时就需要养成做观察笔记的习惯。

及时进行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比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比如蓝藻与绿藻、染色质与染色体、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加倍与染色体复制、染色体组与基因组、细胞液与细胞内液、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进行观察和记忆。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含义、图像、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那么学生掌握了记笔记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和规律,学科成绩的提升就不难了。

五、要做会讲故事的老师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懂的道理并不比我们少,所以很多时候给他们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是徒劳的,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你想告诉学生他应该耐心一点,但往往不会奏效。我们如果能讲一个有关耐心的3分钟短小有力的故事,恐怕会比直接建议刚容易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变的耐心起来。

故事思维能帮助我们与抱有不同己见的人、想要影响的人沟通自如。比如人民日报微信订阅号每天都会推出一期“荐读”板块,内容并不是直接讲大道理,而是不同形式的“故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自然容易受其影响,甚至达成一致。

所以当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却不想做的时候,我们找到正中下怀的故事讲给学生,比直接责骂和说教有效的多。故事可以激发斗志、提振士气,让学生开始行动,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故事就是一次亲身体验,即便这种体验是间接得到的。一个有关未来的、令人振奋的故事能让人觉得当下的苦难都是“值得的”,那些艰难困苦都由拦路山岗变成了达成有意义的目标前的小磕小绊。

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影响力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我们一生的缩减版:所有我们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未完成的事情、梦想的事情、将要做的事情、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避免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都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讲自己自豪的时刻、失意的时刻、我的良师益友、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件时事等,加以润色和编辑,通过准确的语调、表情、肢体语言进行表达,相信更能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更能让学生信任我们。信任我们,才有可能“爱屋及乌”。

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将一些学科上的知识编成故事,来增强学生的记忆。比如有个历史老师袁腾飞,在他口中,那些枯燥的历史年鉴都成为了一个个的趣味故事,学生们充满了兴趣和热情。这一点,我在讲达尔文的关于向光性的实验时、在讲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等知识的时候,尝试了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描述,效果确实比直接讲文本好得多。

结尾:

“钟山风雨起苍黄。”当下,我们的课改浪潮气势正猛,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我们要敢当弄潮儿,敢做急先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许没有人清楚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完美的,我们在课堂建设探索实践的路上或许会屡遭挫折,但我们始终要心怀追求完美的梦想,不畏惧、不颓丧,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完美,但会越来越近。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