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范慧婷发起了2020-11-26
0
回复
12
浏览

1、在学生学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常见问题有哪些?如何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加以解决?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在必修二中学生也学过一些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相关的内容。在选修3中,我们再接触这部分知识时,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这一节中,学生对于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顺利。为此,在下一次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这样来实施:

首先,我们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等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通过课本中列举出的第二周期及第三周期第一电离能数值,讨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通过课本中学与问表格中所列的钠镁铝的逐级电离能的数据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分析:为什么钠镁铝的电离能会逐渐增大?为什么钠镁铝的逐级电离能数据会出现突变?这些与他们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相信学生对于电离能与元素性质关系的理解。

在电负性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对书中所列的元素电负性数据与元素性质间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从而得出电负性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等等。

2、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太多,化学反应多,感觉杂乱,记不住。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在教学中如何解决。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去背化学方程式,死记反应。所以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就有了如题中的感觉:感觉化学反应多,杂乱,记不住。那么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需要像去背政史地那样去学习我们的化学吗?如果真这样去做,那么化学中那么多细碎的知识点,该怎么记呢?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一定要讲求方法的。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习理解记忆。

为什么我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能做的反应都给学生演示呢?学生应该从实验中学到什么呢?如果好好利用实验,学习效果会不会大大提高呢?虽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一再强调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仍然是凑热闹型的,根本不去思考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老是瞎猜想会不会爆炸什么的。一方面可能还是我们没有让学生理解实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不在意。所以,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通过实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仅仅是让他们看个稀奇凑个热闹后,他们才会用心去做实验、观察实验,并自己慢慢的学会分析。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之后,那么再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不是就不会觉得杂乱了呢?

首先,学生脑子里边要有这样一条线从单质到氧化物再到氢氧化物再到盐。一个一个的解决,一连串下来,要循序渐进的还要系统性的去学习。

其次,认认真真做实验,当然要求学生认认真真的观察实验,把实验与所学的物质结合起来。做完实验之后,要在脑子里划上那么一道,一想到某一种物质,都能很快的想到当时老师演示了什么实验,或者是自己动手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实验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脑子里边一定要有印象,否则,实验就是白做的。我觉得一旦学生能从实验现象里边得到实验事实,通过实验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当你能真正做到把实验现象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的时候,看那些物质之间的反应,怎么也不会觉得乱了。

再者,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有帮助,当然,这个我们是放在必修之后再学习的。当时可能有些似懂非懂的地方,在我们学习了反应原理之后就豁然开朗了,当然,这个是我们再学习过反应原理才能体会到的。总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学会理解着去记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