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深入理解和领会新课标精神,学习使用新教材,提高对新教材认识的目的,6月12日至6月15日,我们化学组一行几人赶赴北京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及教学实践研讨会》。会议虽已结束,但带给我的震撼却迟迟不退。
说是研讨会,其实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学习,我想我们参会的每位同事都有不同的但很大的收获。我个人而言,这次学习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是让我浮躁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下面是我的几点收获:
一、用科学的方法讲真实的化学
13日上午,扬州大学吴星教授做了题为《让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报告。吴教授以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归属为切入口,娓娓道来,提出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建构视角:一有方向,教学目标素养化;二有意义,解决问题情境化;三有系统,学科知识结构化;四有策略,“教、学、评”一体化;五有保障,教师学科专业化。
报告中,吴教授以开车为例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使我们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加深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他说:“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等的综合表现,没有知识和能力就没有核心素养,仅有知识或能力也不能说有素养”,这与崔允漷教授的观点如出一辙。
吴教授见解独到,表达鲜活,作为大学教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高中化学,其众多观点具有前瞻性。其中我最受教育的当属这句“用科学的方法教真实的化学”。在当前的教学及练习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情境是不够真实、不够科学的,某些练习甚至是杜撰,但却又被奉为经典。有人认为这些虽然不真实,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是可以的。但化学的本征是“真实”,我们为什么不教给学生真实的、有用的化学,而去教一些伪科学呢?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备课,关注学科中既是中学又是大学的基本学术问题,以保证情境问题的真实性,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从而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用科学的方法教真实的化学》是吴星教授的另一讲座,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资源,希望后续有人上传可供学习。
二、新教材的编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主编王晶老师做了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编制》的报告,鲁科版化学室主编王磊老师做了题为《科学构建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报告,两位王教授分别从多方面对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新教材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两版教材修订后都注重从身边触手可及的生活情境选材,再递升到从国家国际前沿科技动态选材,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实现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
还没有细读新教材,但就两场报告听下来,个人感觉鲁科版新教材编排的更细腻,特色更突出些:聚焦大概念,方法线贯穿教材始终,每章创设“微项目”,设计能力活动任务体系,18个学生必做实验……多维度的进阶设计,力求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印象深刻的是“微项目”的设计,项目式教学被认为是最具有核心素养融合发展效力的教学方式。新教材中的15个“微项目”选材真实、丰富,小到探秘膨松剂、含氯消毒剂、自制米酒,大到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探究载人航天器的化学电池与氧气再生的方法,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融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越来越靠近科学家的高阶思维
会议主办方专门邀请了两位年轻的优秀教师现场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分别是华中师大龙岗附中谢慕宗老师的《探寻理想的化学电源》,北京陈经纶中学姚晨曦老师的《不锈之钢,化学之美——探秘不锈钢的防腐机理》,两位老师来自不同的省市,但都以主题式学习展开教学,以阶梯式的任务为主线推动教学,设置深度不断递进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这样的课堂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谢慕宗老师在谈及设计课的初衷时说:“我一直在想怎么带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我想他要的效果达到了。
会议还邀请了对中学化学教学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的四位资深优秀高级教师分享其认识和成果,分别是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吴文中老师的《让课堂随科学思维飞扬绽放》、广东省仲元中学曾国琼老师的《基于“化学学科特征”的实践研究》、北京清华大学附中白建娥老师的《运用科学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及南京师大附中保志明老师的《课堂上可以发生什么》。 这四位大咖实力雄厚,讲解有理、有趣、有料。
吴文中老师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科学思维(高阶思维)的培养,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实、证伪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修正模型并应用模型。他的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化学教师应该追求教学的本真本源。
曾国琼老师在她的分享中阐述了动态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本质,就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问题作了细致的讲解。
白建娥老师通过她的两节课——《元素周期表律的诞生与发展》新授课和《“向空气要氮肥”速率平衡》复习课,从科学史料入手,就科学史料的呈现方式、科学史蕴含的素养价值、科学史素材的深度使用等方面展示了化学史在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功能。在具体实操中,深度使用科学史素材,不惧怕耗费时间,通过多样的史料呈现方式,设置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发现历程,从而越来越靠近科学家的高阶思维。
保志明老师以“硅及其化合物”、“化学键”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为我们展示了教学设计的一种新思路。她指出核心素养藏在教师对内容的思考中,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去创新教学设计。报告中我们不断听到保老师在说:“我总是在想这部分内容有什么好玩的” 、“自然界这么好玩”。保老师在设计时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但其中又蕴含化学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来揭示这些藏在我们眼皮下的秘密。例如“硅及其化合物”保老师就从毫不起眼的土壤引入,后又紧抓硅酸钠溶液的“粘”启发学生从结构方面分析。关于教学素材的选择,保老师说“把课标、核心素养放在心中,去寻找教学资源”;保老师还说要教给学生深度思考,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她的课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有极大的育人价值。
这次会议收获颇丰,像会议群里其他老师说的一样,我们不仅有显性的收获,还有很多隐形的收获。会议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我意识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我的常态并非懒惰,课前也积极备课,查阅多本资料,教案排版整齐,备注密密麻麻,在此之前一直觉得备课还算充分。但瞻仰过几位高水平教师的优秀成果后,深深觉得我之前一直在做众多知识点的搬运工,把它们从不同的教参教辅上搬到学生面前。这种无脑式、看似努力的勤奋,对促进学生知识理解意义并不大,更谈不上达到育人目的了。听取保老师对年轻人的建议,接下来我要多读书,为教学积累素材,努力设计出有趣、合理的教学方案。
我心目中的一节好课是即使课容量较大,但是适合的切入点,逻辑合理、设计严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不用付诸较多的有意注意,就能理解并识记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保老师的课是一节好课,好到极致。向各位前辈学习,希望有一天我不用对学生说抱歉:“我觉得我耽误了你们”,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的这节课是一节好课!
最后我想说感谢学校提供的参会机会,感谢遇上这些让我仰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