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对于《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甲烷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认识,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但我们在教学中对其又进行了细化: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并从碳四价、化学键和空间构型三个角度认识甲烷,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掌握重要的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及主要用途。通过甲烷的学习,从而能从以上三个角度认识其他有机物、了解有机反应的特点。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甲烷作为高中有机化学的第一课,编写教材者是用心安排的,虽然学生对有机物的了解
甚少,但是对甲烷并不陌生,所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太困难,其次,甲烷与我们生活息息
相关,天然气在我们生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三,通过学生对熟悉物质的电子式的书
写,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碳的四价结构以及化学键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这为今后有
机物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甲烷
立体结构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重点认识取代反应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物理性质 ;
2、掌握甲烷的空间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可燃性和稳定性;
3、通过甲烷的学习,能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型搭建出甲烷的结构,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其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播放取代反应的视频及模型去感受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有机反应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拼插甲烷模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严谨探究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甲烷的空间构型和取代反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甲烷的可燃性,在学习这一章有机化合物之前,又学习了原子结构、化学键的知识 且较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合物,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有机化合物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无机化合物的是:有机化合物更强调从结构角度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还是以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方法:问思式、讨论法、模型搭建、实验法
提前预预习,并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在课前就可以独自完成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性质及可燃性。
四、多媒体及模型使用策略:
1、课前用剪辑视频和科学家实验视频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探索欲;
2、运用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搭建模型,从而发现问题,继而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ChemOffice软件画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向学生展示;
4、播放取代反应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观察现象;
5、运用动画模拟取代反应历程,加深学生对取代反应的理解;
6、学生在白板上练习,进一步理解取代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
7、播放德国奶牛放屁的新闻视频,学生在笑声中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了甲烷的可燃性;
8、播放西气东输图片,让学生探索甲烷的稳定性。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1、甲烷分子结构:碳四价 化学键 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键角:109。28'
2、化学性质:(1)取代反应
CH4 + Cl2 CH3Cl + HCl
(2) 可燃性
(3) 稳定性
3、用途:①化学原料 ②清洁燃料
2、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甲烷的分子结构和取代反应,让学生亲自体验用模型搭建出空间结构,结果学生拼出了两种结构,分别是平面和空间的,学生就会思考哪种结构是正确的,通过分析综合和科学史,最后得到答案。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课堂也因学生切实的体验融入而变得活跃起来。对于取代反应:实验现象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并由实验现象以及产物状态来分析反应,反应原理在老师的讲解和模型的帮助下去认知,提升了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3、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很好的帮助老师完成本节课的讲授,让一些抽象难懂且无法操作的知识直观的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相关知识。
4、利用教室多媒体工具,对学生做的模型及填写的导学案可直接上传到白板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5、学生活动充分,但时间把握不太好,感觉课中有点拖沓,导致后面的节奏不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