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本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对一位刚刚任教的新老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仅仅要知道教材中有哪些知识点,更应该清楚教材中这些知识出现的的顺序是来源于什么理论,这么编排的原理是什么。清晰这些对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帮助我们详细的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本章节主要从总体概述,教材分析,建构主义分析,编写建议(包括优缺点分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总体概述
本章节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课程标准学生的要求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章节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有化学反应原理,更有能量转化及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理念。而课程标准对于选修内容的编写建议是“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在本章有不同的学习模块来体现多样化教学,比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
二、教材分析
首先,本章是对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补充。必修1中已经引入了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简单区分强弱电解质,但是对于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并不了解, 因此本章内容也是对必修内容的拓展,让学生通过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利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其次是选修4第二章化学平衡的延伸。承接上一章学习的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等概念,进一步讨论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使学生加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最后,在整个以后的学习中,离子平衡一直贯穿着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因此,本章节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也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学习最基础的知识,然后在已有的知识上做到主动探索,主动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符合螺旋式上升的编排规律。
三、构建主义分析
所谓建构主义,就是指说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那样,进行填鸭式教学,单纯的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只是会做题。而同时,建构主义又包括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同时包括三大教学策略:支架式、抛锚式、随机式。在本章节中,这些元素都有体现。
首先在本章节刚开始的首页,就以溶洞的图片来抛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这部分属于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对溶洞的形成过程产生好奇,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然后图片下方以文字的形式对离子反应做了整体的介绍,并适当了举例帮助学生粗略的了解离子反应的应用,这部分主要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使同学带着这样的概念进行以后的学习,对理解离子反应会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也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顺序,先大致了解整体,再详细剖析细节,达到了先见森林,后见数目的效果。
在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中,首先用学与问这一栏目提出问题“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体现了建构主义四要素中的会话,使同学与老师都有一个互动,问题的提出,也能加强学生精神的集中,同时也体现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的意义。在“一、强电解质”这段讲解中,“盐酸通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者去除水垢。”这句话属于社会生活经验情景,对学生来说不陌生,便于理解。后面的“我们知道醋酸的腐蚀性比盐酸小,比较安全,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呢?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了浓度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下面的实验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求得一个合理的解释”这里体现了抛锚式教学,在问题的带动下,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进而引出后面的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便于学生接受知识。而接下来的实验3-1,属于化学情景,图3-1盐酸在水中电离示意图和图3-2醋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示意图,属于意义建构要素,帮助同学对微观离子运动的理解,直观的图片给大脑最直接的刺激,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二、弱电解质的电离”中,不仅仅用文字描述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离子生成和结合成分子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还把两种速率变化图显示在一个图区中,用对比的形式来体现生成离子与结合分子的本质区别,使同学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当然,该图主要属于意义建构。紧接着下面的思考与交流模块,主要是协作会话。在该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的进行引导小组讨论,通过相互协商,也就是小组内部相互之间讨论,使学生意义建构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该模块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观,该模块编排的特别符合课标要求。通过相互协商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对离子平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而用实验3-2来引出弱电解质的多级电离。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计算多元弱酸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及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的时候,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的意义建构。达到了对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的目的。第一节知识学习部分到此就结束了。编者进而设计了习题这个模块。学完了新的知识,及时的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一题先从最基本的电离平衡进行考察,第二题对平衡的移动方向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相对于第一题,又深度考察了学生对平衡实质的理解,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第三题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考察,基础是重中之重。第四题,第五题则是从解释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入手考核知识点,体现了“从化学到社会,从社会回到化学”的基本理念。第一节详细分析,下面进行后面三节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在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中,在讲“一、水的电离”过程中,主要是意义建构,图3-6水分子电离过程示意图很详细的表征了本小节的主要知识点。在“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部分思考与交流模块主要体现了协作、会话以及化学情景。“资料卡”模块编排的很合理,能扩展学生的知识,便于学生多元化学习。“实验活动”模块主要体现情景、会话、协作,本章节的编排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整体来说,本节课所用图片较多,便于同学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
在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中,开篇“生活中常用的盐除NaCl外,还有味精和Na2CO3、NaHCO3等。”是生活情境的体现,接近学生生活,“特别是Na2CO3,俗称纯碱,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这句话体现了抛锚式教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科学探究体现的是协作、会话。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图3-14不同盐溶液的pH,这属于意义建构,同时对于偏远地区教学设备不优良的地区,也能通过看图直观的看到不同,考虑到了地区公平,教育资源公平等方面,考虑周到。在接下来的“学与问”中,体现了会话,不仅总结了上面所学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出下面影响盐类水解条件的实验探究,前呼后应,整个知识连贯很强。在“思考与交流”中,体现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围绕“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来进行,便于学生理解新知。在最后一个模块“科学视野”中,讲解完“盐的水解常数”紧接着就出了练习来巩固,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在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开篇用AgCl沉淀的形成来引出新知,应用了支架式教学方式,也属于随机式教学,在以后整节课中通过探究AgCl沉淀的形成与溶解来达到新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思考与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接受知识,并进而引出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这也是化学生活情境的体现,更体现了“从化学到生活”的理念。本小节的实验与资料卡较多,也说明本节课是本章节的最终目的,归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成为书呆子。
在整个教学结束后,本书设置了归纳与整理模块,体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让学生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自己对整个章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开始首页的“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相呼应,做到“见了树木,想到森林”,体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
四:编写建议:
编写优点:
1、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次的问题引导,挖掘化学反应过程中更加深层次的内容,使学生达到了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比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验探究”等模块中,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接受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学生观,教学观。
2、将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清晰明了地显现出来,辅以资料卡片、图表、实践活动等,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顺序。
3、多模块编写,教师多元化教学,便于学生能多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符合课标编写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
编写缺点:
1、在整个选修课本中,都是采用灰沉沉的色彩进行编排,比如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本身的知识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再加上这种沉闷的色彩,整个给人一种在灰蒙蒙的感觉,无形中就给同学们一种心理压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让学生从乐中学的心理发展状态。
2、部分编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如在资料卡模块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与化学平衡作比较,来引出电离平衡,但在此过程中他只是泛泛而谈的描写了一句:“与化学平衡类似,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叫做电离常数”,仅此一句不能使同学理解平衡常数的深层含义,特别是再后来的实验3-2涉及到二级电离,三级电离,对同学们理解这部分的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盲点。
编写建议:
1、整本书的色彩与必修课本一个色系,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整体感受。编写教材时尽量给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心理变化,对教师教学,学生自学,都有出奇好的效果。
2、在编写教材,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深刻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免给学生的理解带来盲点,进而对后续的知识不能达到很好的知识建构,造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