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的认识
陈玉芳发起了2021-11-30
0
回复
11
浏览

目录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二、横向分析

三、内容分析

(一)前言

(二)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强弱电解质

2.弱电解质的电离

(三)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内容概述

2.导入内容分析

3.资料卡片的设置分析

4.图表的设置分析

(四)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1.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2.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五)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Ag+Cl_ 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2.沉淀反应的应用

四、教材内容评价

(一)优点

(二)缺点

 

 

 

一、内容概述

该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课程标准对于选修内容的编写建议是“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显然,选修四的内容主要是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挖掘化学反应过程中更加深层次的内容。而在本章内容的编写中,则将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清晰明了地显现出来,辅以资料卡片、图表、实践活动等,更加体现出“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理念。

二、横向分析

(一)本章内容是对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平衡的延伸,承接上一章学习的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等概念,进一步讨论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

(二)本章内容也是对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补充,在必修中已经引入了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简单区分强弱电解质,但是对于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并不了解,因此本章内容也是对必修内容的拓展,让学生通过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利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三、内容分析

(一)前言

在这一章内容首页以一幅“溶洞”的图片开始,即典型的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现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采用随机式进入本章的学习,向学生展示“矿物的组成、元素在地壳中的迁移和不均衡分布”“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治理水体污染”“杂质的检出与分离”等多方面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多角度进入新一章内容的学习。

(二)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强弱电解质

抛锚式教学:以“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为情境;实验3-1则是在前面的情境上进行协作学习;图3-1与图3-2又是对电离知识的意义建构。

2.弱电解质的电离

支架式教学:围绕弱电解质的电离,从学生已知的电离方程式入手,建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概念,通过图3-3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离子生成和结合成分子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思考与交流”的设置则是通过会话,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既可以查漏补缺也可以进行巩固加深;“科学视野”对电离常数的解释说明和实验3-2则是意义建构,让学生对电离平衡常数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三)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内容概述

这一节的内容总体分为四个内容: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pH的应用、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前两部分主要是介绍化学基本知识、概念及技能,为后面的pH的应用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则是上升到实际应用层面,强化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最后一部分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实验探究的逻辑思维及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导入内容分析

2.1第一部分导入内容如下:

以抛锚式的方法提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水是全部以分子形式存在,还是也有部分电离成为H+和OH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右边附以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同时与必修学过的分子结构联系起来,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让学生对电离平衡的引入不会觉得太过突兀;紧接着又以图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分子电离过程的示意图,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起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微观世界的框架。

2.2第二部分的导入如下:

有了第一部分对水的电离平衡导入之后学生已经对于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在引入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内容时,设置思考与交流,让学生结合上一章学习过的平衡移动知识分析问题,这一环节的设置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也是对平衡移动内容的知识迁移与应用,更是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内容的铺垫。学生在思考讨论之后会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总结,也会在交流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引出下面要探究的内容。

3.资料卡片的设置分析

3.1pH的应用部分

表3—3的设置主要承接前面介绍的“土壤pH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对于pH的应用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让科学指导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2酸碱中和滴定部分

在介绍了酸碱滴定方法、原理、应用等之后,对于其中的关键内容

——酸碱指示剂又做了进一步的介绍补充,让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显色原理,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原理上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实质内容。这也呼应了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建议,从化学的不同角度出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选修部分更加注重对于深层次内容的探究。

4.图表的设置分析

4.1表格设置

上述表格设置在引入水的离子积概念之后,以表格形式列出不同温度下的水的离子积,让学生从明确的数据中分析总结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相比直接灌输给学生结论,这样的引导分析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利用已有数据分析解释想象、总结内容的思维方式。

4.2图片的插入

学生对于pH的概念还处在初步认识阶段,引入更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pH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实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四)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1.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抛锚式教学:通过创设“生活中常用的盐”的情境,抛出“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科学探究”这一活动设计,体现协作、会话,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用已知的实验结果: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建立支架概念,以“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浓度的差异呢?”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3-14的一系列图片,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盐溶液的pH大小;“思考与交流”则是协作,让学生通过探究找出最初抛出的问题答案;“学与问”则是会话,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再次体会必修内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讨论自己的新发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2.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支架式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详细论述盐类水解反应的实质;“科学探究”是协作,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思考与交流”是会话,对盐类水解的深层次探究;后面则是意义建构,提出盐类水解常数的概念。

(五)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Ag+和Cl_ 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支架式教学:通过已经学习过的氯化银沉淀的生成反应式,进入难溶、易溶、不溶等与溶解度的关联,思考“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资料卡片的引入帮助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紧接着进行意义建构,解释沉淀中溶解平衡的存在。

2.沉淀反应的应用

随机式教学:举出多方面的实例,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图3-15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化学沉淀法废水处理的意义建构,实验3-3/3-4/3-5则是进一步深入探究沉淀的溶解与转化问题。

四、教材内容评价

(一)优点

1.1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次的问题引导,挖掘化学反应过程中更加深层次的内容,使学生达到了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1.2将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清晰明了地显现出来,辅以资料卡片、图表、实践活动等,符合课标编写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

(二)缺点

2.1整本书都是采用灰白的黯淡色调,本来该本书的知识难度相当高,黯淡的色调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

2.2部分编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比如在科学视野中对电离系数的讲解只是说了一句与“与化学平衡类似”,过于泛泛而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接受,特别是在后面的实验二中甚至出现了第二步电离常数,第三步电离常数。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