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玫瑰三愿》的风格特点
1、创作背景
《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之后,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词作者是著名词人龙沐勋。作者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时,看到音专校园内玫瑰凋零,境况凄惨落寞,触景生情,因此心中感伤而作《玫瑰三愿》。随即黄自作曲,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歌曲生动的刻画了一位柔弱无力、不甘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的心境。旋律优美,词曲紧密结合,情景交融,特别是精制的速度、力度安排为演唱者提供了发挥歌唱技巧的良好条件。乐曲以赞美和感叹的音调,曲折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
2、作品分析
此曲为二段体结构,音乐明朗安静,在抒情中道出了玫瑰自在绚烂、留住芳华的美好愿望。前一段是温柔的吐露、宁静的绽放,后段则带着急切的热情,直抒胸臆,唱出心中的愿望。
A段是叙事性的段落,E大调,由两个乐句构成。音乐在“玫瑰”的动机中展开,优美抒情而略带伤感,第二句是第一句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A段曲调平稳、安详,像温柔典雅的玫瑰,悄悄舒展。
B段是三乐句的乐段,转入 升c小调。说出玫瑰的愿望,音乐表现出热情和期待。情绪由静变动。波浪似的排比句,一浪接一浪推出玫瑰三愿 。第一愿激动难抑:“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仿佛被摧在即。情绪略显激动。旋律发展很平静舒缓,可是到“妒”的出现,采用了六度大跳来强调,随后旋律急进下行,好像要迫不及待的说出下面的话。第二愿柔肠百转:“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充满无奈;第三愿急切悲怆:“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是全曲的高潮,音至旋律最高处。有无限感慨之意,音乐充满激情而凄婉。“不凋谢”三字减弱渐慢,直跌低音区,托出哀婉不尽的恳求:“好叫我留住芳华。”
“三愿”的音区和力度是迂回而上的,达到高潮时,音区是向两端伸展的,有无限的感慨之意。最后速度从慢开始,出现在较低音区上表现出一种黯然神伤的情绪。以低沉、忆恋而捎带伤感的情绪结束在钢琴弱奏的主和弦上,仿佛是一声哀叹,是对身世的伤感。
此外,歌曲的伴奏织体由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构成。第一乐段运用了柱式和弦,起增强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第二乐段的柱式和弦则是对情感的宣泄,此时分解和弦起了推动作用,玫瑰花的三个愿望便是靠分解和弦步步上行生化而来。
黄自在创作中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将西方的调式与中国的诗词相结合。为中国歌曲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风采。
乐曲以赞美和感叹的音调,曲折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