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古典诗文
艾留成发起了2020-04-23
0
回复
5
浏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古典诗文

                                                                       许昌第二高级中学         艾留成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经典诗文就像一杯陈年美酒,使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它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修养、文明礼仪、民族风俗文化、天文地理、知识自然的变化规律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诗文有的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有的清新高雅,感情真挚;有的意义深远,哲理深刻。比如教育孩子推己及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孩子从小处着眼修身养性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千百年来,它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实行,与世界的接轨,既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发达与先进,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让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几代人抱大宠大的,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他们身上有着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自大,自我,不懂得体贴照顾,不知道宽容谦让,缺乏足够的诚信,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而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因此,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也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丰满的性格,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又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任务。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培养他们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牵引他们的目光走进经典诗文的美丽田园,享受诗意的人生。

一、营造诵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诗文,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

1.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

    学校在布置校园文化时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在比较醒目的地方如走廊,橱窗和教室墙壁等张贴上名人名言、诗文佳句,让学生一进学校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意氛围,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当然张贴的美文佳句、名人名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用书法的方式。越是形式多样化,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鼓励学生利用每天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时间,进行“课前一吟”,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课上,教师就课前读吟情况做一了解,指出不足,提出希望,给予及时必要的鼓励,并且评出每日一星,要求班长责好荣誉栏上“每日一星”的更换,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星,让他们从中获得荣誉感,从而赢得自信,增强读吟经典诗文的兴趣。至于吟诵的内容,除了黑板上每周更新的名言佳句或诗词文赋,学生还可自选。

2.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读吟,又怎么能引导学生去喜欢上经典诗文呢?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不妨有意将一些经典的诗文带到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如利用媒体配上图画,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演绎一下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把学生带入到诗文的意境中,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原来诗文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从而喜欢上诗文。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如讲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屈原的故事、孟子学习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背读诗文,这样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多,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二、进行诵读训练,提高品赏能力。

学生喜欢上了经典诗文,那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句,初步理解文意句意。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创作的背景与意图,然后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在朗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注意朗读的语音语调与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体会感悟作者寄寓文句中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激昂或低沉,或哀怨或豁达……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文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文意,这样的朗读吟咏,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对话,真正理解了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采取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轻松活泼地读,饶有兴致地读,效果则更佳。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活用经典诗文,提高人文素养。 

因为诗文源于生活,所以老师在生活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能够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这样不仅能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思想,还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如碰到学生无理由地旷课去网吧,启发学生不妨借用《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可以引用哪些惜时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苟子。劝学》中的“少而不学,长无能也。”等。当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教师就适时地引导学生可以用哪些名言警句来平息纷争,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化干戈为玉帛。”……当学生嫌弃自己母亲唠叨,没有共同语言,不懂得体贴关爱时,教师就利用古诗文的魅力来引导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关爱,如“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往往能收到言简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与教育效果,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老师,都要肩负起为孩子们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氛围里,不仅汲取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更要将感悟到的做人道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丰富性格内涵,立足世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