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古典情怀
许昌第二高级中学 艾留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是兴趣在人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北京四中房山区校长黄春老师说:“教育是生命的共同成长,教师的生命就是课堂,最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生命体验,老师首先要带给学生快乐感。”我也深有同感。
在当前高中生学业繁重、升学压力巨大、汉语言素养乃至汉字书写出现困境的现实背景下,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养成乃至古典文化的认同有着很大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反思和总结我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有一些心得体会。
常态教学本就枯燥乏味,再者我们二类学校的学生本身欠缺知识积累、学习兴趣、学业动力、自学能力甚至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下高中的语文课堂,大多有这样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老师要精心备课思维紧张来连续课文的讲解,一方面又要面对下面毫无兴趣各行其是的学生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们都感慨自己是在做无用功,学生们也都把语文课当做放松休闲课甚至是睡觉课。要想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的注意力,除却教师的人格魅力外,投其所好的精彩的课堂讲授内容是最根本的。要做到这些,第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与人文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所谓“学高为师”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涉猎广泛,更不用说在本专业领域。教师自身要养成并保持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随时随地的学习,多关注社会现实,不能有“吃老本”的心理,从而不思进取,骄傲自满。事实上,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都深感压力沉重,我也注意观察身边那些优秀的教师都有一共同点:在教学工作之余,不是满足于现状,而是保有一两种学习爱好。有爱读并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有练习研究书法篆刻的等,而我一直以来对古典诗词对联都比较喜欢,除却读诗歌作品及理论外,也经常练笔,甚至在网络的QQ读书群和诗词对联群中和同样爱好的人临屏即时交流学习,我还开有空间博客,有我日常的练笔和教学、生活感悟等文章,我的学生有很多上网时会来我的空间交流。课堂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中尤其网络中我们就成了朋友,真实而生活化,从学生们在我空间的留言和交流我感觉到他们对我的文章和人的由衷喜爱。我想,作为教师拥有特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的影响下,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诗词古文,每个早读我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背一首课外的诗或古文片段,我在早读课上和他们一样背书,很多学生案头都有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古文观止》《红楼梦》《三国演义》甚至是《史记》这样的书。甚至有一天我听到前排一个女生无意的说“唐诗读着真好”,我想她已经感受到汉语言的美了,也许就是由“好之者”向“乐之者”的递进,我当时就说:“能有这样的感受,你就是我的知音了。”周围的同学都会意的笑了起来。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个学生非常主动自觉的读背古诗词,并能在写作中恰当的运用,在我指导她一些写作的样式后,她的作文真是质的飞跃,每次都能写出大气、灵动、文采飞扬的佳作。她和她的作文成为班里学习的样板,就这样以点带面,很多学生在作文方面取得了进步,尤其是学以致用的技巧运用得很好。这样以兴趣带动阅读,以阅读感悟和积累促进写作;用有限的课本和课外素材积累,用对美的感受去熏陶和培养语文素养。
其次是要精心备课,吃透课本;鼓励学生质疑,允许有不同声音,让课堂气氛轻松、自由、活跃。事实证明:你敷衍学生必然导致学生敷衍你,课堂上本来就有不可预知的情况需要教学机智的应变,更何况是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必然是不着边际,不知所云,尴尬层出,熬过四十分钟算完,你的课没准备好,学生也是能看和听出来的。这样,教师的敷衍了事甚至不负责任如何能“身正为范”?课堂如何能出彩?也必然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亲其师,不信其道”的心理。实际上,要准备好一堂有亮点、有吸引力的语文课,不只靠以前积累的“台下十年功”,还要有端正认真的态度和具体细致的文本研究,更要有勤于思索探究的头脑。方法论的意义显然更重要。对于课文文本的感悟和解读,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文有文学的特质,文学有感性的特点,尤其是教读散文诗歌类的文本,按照文学鉴赏的规律也应该是“无达诂”的。大家都知道那个可笑又可叹的“雪化了后是什么?”的教学案例,学生独特的感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这样被扼杀的。还有,允许不同的声音,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也能激发他们积极发言和思考的兴趣。
有年我所教的一个理科班的学生上课就比较活跃,课堂上喜欢提问题,有有价值的、有擦边的、也有调皮捣蛋的,不论怎样的问题我都会认真的一一对答,或及时探讨并给予赞赏、或援古引今趁势渗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或玩笑婉讽。比如在讲读杜甫的《登高》诗时,在了解了诗人当时处境及时代背景后,有一调皮学生就问:“他恁老弱病残,不在家安养歇息,为啥跑到风急浪高的长江边去登高吹冷风呢?”一问引得哄堂大笑。我就说:“这个问得好,接触诗歌主题了。大家说老杜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不符合一个普通老人的行为啊?难道仅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写这一首诗给别人看吗?”同学们热烈地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我又让同学们联系以前学过老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最终的结果是“老杜不是普通的老人,是‘圣人’,自己的生活都窘迫潦倒成这样子了,还在为天下人、为国家着想。”我及时板书了这样几句话:“可见老杜是‘民间疾苦,诗中圣哲;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同学们都若有所悟。我趁机又纵向比较其他时代的爱国诗人,问:“你所知的像老杜这样不普通的平民还有哪些?”又是热烈抢答。从孔子到屈原,从陆游到辛弃疾······不一而足。针对男生喜欢打打杀杀内容的小说,我又拓展引导问:“何谓‘大侠’?你知道的喜欢的大侠都有谁?”教室里更是热闹,答案中的人物我多不知晓,但我就势给他们推荐阅读金庸古龙的经典武侠小说,并借金庸小说中人物郭靖之口论“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同学们又一次进入热闹之后的冷静沉思。
还有讲读老杜的《兵车行》一诗,我重点放在让同学们讨论关于战争的话题上。战争也许也是男生为主的理科生们的喜爱话题,讨论依旧热烈,他们自然更津津乐道于战争中的英雄好汉,古今中外都说上了,从黄帝大战蚩尤到曹操周瑜的赤壁之战,从汉武大帝的抗击匈奴到忽必烈的远征欧洲,从林彪、贺龙到巴顿、艾森豪威尔······热闹发言后我问:“在宏大战争和英雄的背后,我们忽略了什么?他们的情况如何?”我又让他们回顾以前学过的张养浩的词《山坡羊·潼关怀古》,大家同声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说:“是的,英雄也许建立了丰功伟绩,值得仰慕,但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枭雄曹操也曾动情感慨群雄逐鹿所带来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战争也许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更多是涂炭了生灵,就是二战的指挥者之一丘吉尔也震撼地说‘战争是绞肉机’。就如老杜所言:百姓生是“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死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首诗人鬼相哭,充塞天地,皆因战争而起。
这样的课堂也许有些闹,更有些“乱”,但我觉得就像“孤灯深夜乱翻书”中的“乱”一样,未尝不是妙境。前日看了电影《春风化雨》,深为感佩影片里的基廷老师,他教授诗歌文学的独特思维,大胆创新的教法,个性迷人的引导启发,都让人折服,受益匪浅。他用灵魂喊话,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意识;他撕毁权威,开启学生创造之旅;他踢球颂诗,让诗歌与激情、运动、生命同在;他一问开启混沌人生:“理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我不否认这是你们生存的工具,但是我们生活的原因是什么?他真不愧是对文学人文的深情和理解,更是对生命深情和理解。尽管结局带着悲情,尼尔自杀,基廷走了,但那些被唤醒的灵魂,被点燃的生命却没有屈从于恶俗的现实。
也许,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捷径和妙方,只有不惜汗水和智慧,不吝真诚和爱心,才能塑造自身,塑造魅力人格;才能塑造学生,成功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从而通过内化使他们接受外部思想来改造自我,使他们把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并且持久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教育原本应是快乐的事情,不只因投桃报李,更是因你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却收获了一个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