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名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许昌第二高级中学 艾留成
【摘要】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传承是一种精神、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 经典名篇 语文教学 传承发展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与民族,他们是靠血缘或宗教把他们的人民凝聚起来的。而作为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世界最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靠什么力量凝聚人民的呢?答案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应该做到的,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可是,当今的社会,浮躁和功利的思想在到处蔓延,传统文化无处安身,传统文化的缺位更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培养了一群无根的孩子,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使得我们要真正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求孩子不仅能够识字、读书,能够写作、以及表达思想感情,更要要求他们明白事理,了解古今文化传承,接受中外思想和智慧的洗礼[1]。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目则很好的实现的这一双重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经典篇目的学习!
语文课堂教材教学是把语文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教授给学生。这些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个性。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
一、从《劝学》中学会“学习”
古代以修养为“学”,以经世致用为“学”,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诸子著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涉及“学”者可谓多矣,《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这告诉我们学习要想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二、从《离骚》中追求真理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从《陈情表》感受孝道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屈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诏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诉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读罢,深深感动于李密的至情至孝,祖孙情深,为赡养年高多病的祖母,一再婉拒朝庭封赐,做到了孝先于忠。
通读全文,李密对祖母的殷殷反哺之情,感天动地,彰显了中华孝道文化精髓,感受孝道道德的震撼力量。“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建”。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四、从《出师表》中懂得爱国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都渗透了诸葛亮对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生死与之的无私奉献精神,既是作者光辉峻洁人格的体现,又反映了古代仁人志士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还体现了古代志士仁人的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2]。
总之,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传承是一种精神、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传承,是在潜移默化、熏陶浸染中培养一个富有民族性的中国人,一个富有民族情感的龙的传人。这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权威专家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位有责任心有民族气节的普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岩.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
[2]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