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说诗解字▪静夜思》
艾留成发起了2020-05-03
3
回复
30
浏览

《说诗解字▪静夜思》

                                                                                                         原创 王俊杰 俊杰语文

 

诗,莫高于唐诗。说唐诗,一定始于《静夜思》才好,性情滋味儿之淳朴,入口即化,满怀弥香;讲儿童入学的文学启蒙,我想也一定是从《静夜思》出发才妙归正宗。

   《静夜思》这首诗如果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思”。

                    

                 (选自《峄山碑》)

“思”有上下两个部分。“思”的下部是个“心”字,有心用心,是人的心智表现,不思不悟,心思的“思”,思悟的“悟”横竖都是一个心,处处时时留心深“思”才能发展智慧。上部是囟门的“囟”(xin)字,是婴儿头盖骨未合缝的地方,也就是没有闭合的天灵盖儿。古人认为“心”和头部都是人类思想的地方。善于思考并且富有感情,是人作为动物界的灵长最突出的标志,所以,能思善思才算聪明,才是高智商、高情商。

 

标题三个字“静、夜、思”,中心词是一个“思”字,“静”“夜”两个字表明了两点,这是在什么环境下什么状态的“思”?是万籁俱寂,静静地“思”。这是什么时候的“思”?是不寐之夜的“思”。静静的环境静静地思,心绪也能静静地吗?白天“思”不好吗?也许白天人世俗务难得安宁,思想不得深入,怎么能真正听到自己的内心呢?所以必须是静静地思,还必须是夜思。“静、夜、思”题目三个字,没有开篇就已经把人的情感思考拉向了深沉。

接下来,思什么呢?怎么思呢?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歌首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没有提到“思”,一直到结句,卒章才显志思的是——故乡。细想来,这个“思”不是突然而至的,它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床前明月光,眼前所见怀疑是地上下了霜。首先说月光,月光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寄托,地上霜是李白眼中的月光,地上霜是凉的,色调是白的,心境也是凉的。但是,李白此时的感情凉而不悲,清而不哀,是环境影响了他的心境,还是他的心情改变了眼前环境的色温?此时此刻,“疑是地上霜”一句低吟,景和情就高度融合到一块儿了。

也许一开始李白并没有想太多,但“霜”字一出口,思想就远远地游走了,这种思绪再也拉不回来了。原来他有一种内心久蓄的想望,遥不可及,所以才有了高亢的下一句——“举头望明月”。

为什么要举头望明月呢?月亮不受时空所限,高悬天穹,可为寄托;月亮普照万物,慈怀苍生,悄无声息地柔柔地观照着每一个生灵的内心。所以,人们常常把月亮当做思想感情的参照物,高远、圣洁、宁静、浮沉圆亏、光明灰暗、生而不定又变中有恒等等情结皆可比照。人们也常常把月亮当做一个感情受困时跨越时空的折射点,可以说月亮是东方人千古永恒的卫星中继站,是思想感情的快递婵娟。心中有月亮,你就可以发出自己的感情借助月亮倾撒向千里之外的对象。

那么李白此时在想什么呢?一仰一俯,由仰视而俯首,俯仰之间深沉而又明确地自白——“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是冷色调的看似波澜不兴的“思”,却让人自始至终感受着一种强烈而又深远的不可遏抑的情感涌动。思故乡,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思念更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难解归思呢?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味,激起读者心灵的共振和对于“根”的久远的回响。

东方式的“思”是圆的,就像东方的戏剧一样,大多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自然而然的发生,圆圆满满地结束,这是人生的修行,也是界而无界的轮回,也是一种天然归一的完整美。

这一效果在诗歌结构上体现为“起、承、转、合”。一切思绪都有源头,每一个故事都有缘初的发生,发生得自然而然,这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说,诗歌首句你基本上可以信天游,“他物”是无穷无尽的目之所睹,是虚虚实实的耳之所闻,物我一也,你尽可以信手拈来,你取什么都可以寄托你的情绪,你的思考。李白也可能就是在夜静时分正倚一矮榻出神,眼前世界尽是明月光华,此时也许没有明确具体的思情,明月没有色调,信口自吟而已,这就起兴了。吟第二句时,才明晰了感情的基调,情思定位,月光才“疑是地上霜”了。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思此时一定是跟霜一样地慢慢地满满地凝结凉意,那么落入地界的“明月光”此刻才会那样地寒意清凉。

诗人具体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举头望明月”承接第二句进一步蓄势而“转”,这乘势一“转”,就指向了全诗的的感情和旨意。这个“转”呀,就像驾车的导航,第一句顺手拈来,第二句顺势而为,只有“转”你才能定向不跑题,直达目的地。

静静的深夜,你为什么无眠?你在想什么呢?结句“思故乡”点题明旨,这个“思”是对故乡的思念,这一切的到来是那样的自然通畅,一切都有着落了。另一角度看,“举头望明月”望得越远越高,语势才能转跌的陡然,对故乡的“思”的落地方显得沉重。

结构的起承转合,是自古以来文人创作的章法规律,科举时总结为八股文,八股精简为四股,就剩下起承转合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起承转合,是情绪发展的一个圆合,也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我把它说成是东方的圆圆的“思”。曹植写七步诗以敏捷闻世,其实这个结构熟了,只要四步就可以啦,大道至简,不是吗?

勤“思”善“思”,一切都会顺理成章。把自己的情思融入天地自然,寄托于日月山川鸟语木叶,一切都会是大自在。

静静的夜,思——让你我感悟性灵的深度和温度。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