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命题
艾留成发起了2020-05-03
2
回复
21
浏览

说说命题

                              原创 王俊杰 俊杰语文 

    命题永无至境,打磨止于打印。

    磨题其实是磨人,四个月来,《“许、平、济”三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的命制队伍一直在路上,四五十次修改稿消得人心力交瘁。

    首先选材。命题材料的选择,既要能够较有力地实现命题意图,又要求材料没有被别人命题使用过。网络查新,海选后无数次确定和废弃,最终确定的选文语料虽不尽人意,但必定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而来。

    其次剪裁改造。文章篇幅字数要求与高考试卷保持一致,主旨、格调、语言逻辑、章法结构等都要符合命题立意。经过无数次的改变,可谓是乾坤大挪移,先是大刀阔斧,进而精雕细刻,进而品磨语感,最终的选材定稿已是面目全非。比如小说《霍乱之乱》的改造,小说作者池莉若见,不知有何感想,估计哭笑不得。原著的批评反思的格调最终多了些亮色,小说主旨也因断章而凸显了新编的正能量,在此对池莉老师的致歉是必须的。试题材料为命题而生,应该以新生命待之吧。

    然后,拟题——确定答案——细磨评分细则,这是对高考备考的考验。整个生产过程的动议、苦痛与收获,源于永恒的思考。一直在想,高考题是怎么命制的?模考命题无限接近,但永远是马后炮。诸多原因,不敢创新改样;一点事实,困于眼低手拙。

    命题如炼,犹如置身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被老君的文武火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若自身不被烧成灰烬,眼界大开是最大的收获,正如悟空所说:“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眼界似乎渐高渐远,但更觉高考试题难以企及,国家试卷,专家智慧,举重若轻,大巧若拙,看似平易却奇崛。

最后,总结反思,直到退潮,由始到终要面临来自多方的检验:考生的多元、教师的阅卷、专家的评析、时间的沉淀等等。

    命题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一波的回味尚未尽退,下一套试卷命制的新浪已至。

    战战兢兢,冲锋依旧。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