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阅卷分析
艾留成发起了话题2020-05-03
19
回复
70
浏览

诗歌鉴赏阅卷分析

许昌实验中学   张小玉

试题简析:

《送崔珏往西川》由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所写。

体裁看,是七言律诗;从题材看,属于送别怀人类;从考频赋分方面看,仍然沿用近三年来全国一卷的主客观结合类题型,客观题仍为四选一,分值3分,主观题6分。从命题特点来看,问题设计主要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考察明确,任务具体。整体而言,两道题之间的设置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察深层次的解读。考点覆盖面广泛,从表达技巧和形象、内容分析方面进行了着重的考察。

难易程度设置方面,客观题难度0.33,主观题难度0.34,都不是很高。学生得分率,客观题是70.63%,主观题是73.11%,满分率客观题是33.45%,主观题是0.17%,区分度客观题是0.36%,主观题是0.21%,通过以上数据比对,可知在这次诗歌鉴赏中,学生的主观题得分率要高于客观题,而且主观题分值差距低于客观题的分值差。所以,接下来的诗歌鉴赏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及时提醒学生加大对客观题的重视,强化对这方面的训练。

做题情况分析

本诗客观题ABCD四个选项紧紧扣住标题、注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六大部分的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设置。

比如本诗首句“因何”一词就是对学生文言翻译的简单考察,因何即为什么,正好对应A选项中的“开篇发问”,而标题和注释又点明了朋友西行宦游的情状,唯一有迷惑性的是“旅愁”一词,需要学生仔细分辨这是诗人的情感还是友人的情感,以免在做主观题的时候,产生误读。该选项的选择率在14.53%,说明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准确判断出A项的表达没有问题。

B选项“吼”和“烧”这两个词放在诗句中间,一肩挑两边,把雪浪、火云、巫峡、益州等这些宏大壮观的场景联系起来,确实为诗歌的壮阔之美做了最恰当的注解,所以很多同学看这个选项的时候一顺到底,觉得没有问题就忽略了“所见”二字,没有分析出来这是作者的联想之景。该项的选择率在33.45%,说明只有少部分同学判断准确,大部分都忽略了注释中对作者行程的介绍。注释显示李商隐途经荆州为崔珏送行,而荆州在湖北地区,巫峡、益州在蜀地,所以很明显这里所写之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

C项的选择率是15.6%,也不算高,说明同学们基本可以分析出送别诗中常见的劝慰之情,在此不再细说。而D选项的选择率34.04%,错误率比较高,一是技巧二是情感,因为对注释和内容的分析不到位,该选项中的联想手法,被一些同学排除,而诗人劝朋友赏美景、尽雅兴的达观开朗的表达,又与同学们一向所了解的李商隐旧有的悲苦、晦涩等“人设”相背离,所以学生就会拘泥于惯性思维,看到熟悉的诗人,忽略了对诗歌本身的细节分析和情感品读。

备考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在接下来的古诗词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在以下方面继续提醒学生:

一是强化诗歌客观题训练,关注注释,精准分析标题

二是找准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紧扣诗句、逐字翻译,关注选项细节,仔细题文比对

三是发散思维,调动积累,跳出惯性思维,不被经验所拘,切忌凭感觉靠经验

四是边分析边排除,学会把对选项的分析重新带回到诗歌本身,看内容、情感等能否说得通,人物形象能否立得住。

五是主观题做题要细抠题干,培养答题意识,规范答题习惯。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没有恋恋不舍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畅想了一路壮阔景观和内心澎湃的情绪。年少旅愁,既有漂泊不定的纷乱心情,又有满眼江涛水、天边烈火云的大气之叹。深深的祝福和挥别全部涌现,却没有寂寥悲凉的情绪。

译文:

年轻的你为什么会忧愁?是因为说好要去东部却改往西游吗?

(其实蜀地风景壮观)一条如雪的浪涛从巫峡咆哮而过,千里如火的云霞在川地上空“燃烧”不止。

(人文浪漫,你应该)到严君平占卜处看是否古今一样寂寞,文君相如当垆卖酒是否古今皆擅风流?

浣花溪薛涛笺还染着桃花般的色泽,正好拿去杜甫草堂赏月饮酒赋诗。

得分情况:

该题目总分6分,学生平均得分在2.7分左右,得分不高。

失分原因:

1、拘泥于惯性思维,看到熟悉的诗人,忽略了对诗歌本身进行细节分析和情感品读,而是流于诗人旧有的悲苦、隐晦等“人设”。

2、没有找准题干关键词,答题不规范。有的答案是多点密集,重点不突出;还有的是只答要点,不进行分析。

建议:

强化诗歌练习,跳出惯性思维,培养答题意识,规范答题习惯。

 

名篇名句默写题试卷分析

                                                                   长葛市实验中学  张远

                                                                  2020年4月26日 

【试题分析】

第16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级。

试题材料均选自经典篇目,分别考到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韩愈的《师说》、白居易的《琵琶行》。仿照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本次模考默写题仍为理解性默写,将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巧妙地结合,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从分值看,依旧为6分;从题量看,仍为3道(三篇诗文);从涉及学段看,初中2分,高中4分;从考查时代看,分别涉及唐、宋;从文体看,文2分,词2分,诗2分。所有内容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的范围内,没有涉及到课外内容,没有出现生僻字的默写。

【评分细则】

(1)八百里分麾下    五十弦塞外声

(2)师者               所以传道业解惑 

(3)东船西悄无言     见江心秋月白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答卷情况】

平均分3.45,得分率57.5%

容易出错的地方:

(1)炙——灸     翻——番

(2)受——授     也——矣

(3)舫——枋     唯——惟    

【暴露问题】

(1)识记不准确,多数同学还有2分的增长空间。

(2)书写不规范。由于书写不规范导致难以辨认,出现错误。

【复习建议】

对下阶段“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复习的建议:

(1)分散记忆,课前有计划地提问或者利用早读最后十分钟抽查默写。

(2)写后检查,认真细心。养成写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避免漏写、错写。

(3)印发试卷,对重点篇目进行挖空练习,易写错的字或词语多次写、反复写。

(4)汇总近几年的名句默写真题推送给学生,指导学生思考命题规律。

(5)汇总各地的名句默写模拟题供学生训练,将经常出错的句子整理到纠错本上。

(6)从2019年高考阅卷开始,名句默写也是双评,所以易混、易错字一定要记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