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寒静
此次考试作文材料着眼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符合语文改革评价理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
一、作文材料分析
(一)审题
1.限制性
典型任务的限制。作文材料要求是:关于“生命”,人们总有很多的思索,谈谈感悟与思考。这一要求给了我们写作的话题。以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用,材料已经为考生限制了情景任务。考生必须围绕“生命”思考,不是没有任何边界的写作,要你综合两三则材料完成写作。
价值判断的限制。题目中也暗含了命题者的价值判断。综合来看,材料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思考如何使生命更加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2020全民抗疫的背景下,党中央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而一个个典型的人物事迹,也让学生对“生命”一词,有了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所以,这一作文题目很有意义。这一点,考生的作文内容可以体现出来。
2.开放性
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考生可以进行多角度思考,立足点不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同。由于选取的立意角度不同,考生论证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论据构成、论证方式自然不同。结合社会时事和自身感悟,让同学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二)解题
本题目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每则材料观点有不同解读,但若放在统一情境下去看,我们就会发现六则材料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可以根据共性和联系组合立意。
二、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
1.“空”
空谈生命的价值,把生命理解为表面意义上的活着,没有写出生命的意义。
内容“空洞”,泛泛而谈,缺乏论据,说服力不强。
2.素材运用
“老套”:举例论证素材太老化,联系不到当今社会,不能突出时代精神。如写爱迪生、居里夫人等。
“单一”:盲目写疫情;赞扬歌颂最美逆行者,材料单一。
“牵强”:生搬硬套疫情范文相关句段,但未体现对生命的思考。材料使用牵强,观点和分析不融洽。
3.结构松散,语言散乱。选取三句话作为分论点没有关联性。
4.有些同学的标题好比如《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有些同学不能体现审题立意
比如:《生命》《生命论》审题信息模糊。
5.语言表述幼稚,逻辑不严密。
6.散文还是议论文,文体不明。
7.卷面:部分同学清晰程度不好,不够工整。
三、备考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世界,作文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启发并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某一事物和问题,向高度深度拓展,但要做到有放有收。
3.分类整理积累素材,尤其是“鲜活”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运用素材。以小见大,以具体代抽象,点例并举,使文章丰富充实。
4.强化结构意识,注重提纲训练、片段式训练、微写作。
建安区三高 赵寒静
20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