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分析
艾留成发起了话题2020-05-03
15
回复
75
浏览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分析

原创 卢秋娟

历届高考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题型都是变化最灵活的,特别是第20、21题。但本次三模语文试卷的语用题题型还是比较稳妥,和去年题型一样,17—19题是考查相关文段的词语、病句、衔接知识点,20题是语句补写,21题是下定义,仍属于语段压缩。

先来说17—19题,结合我校考生的答题情况,17题约70%考生答对,18题约50%考生答对,19题约90%考生答对。近年来语用题对于词语、病句、衔接的考查难度有所降低,这三题可以通过推断排除看出答案,像17题考查成语词语,都是十分常见的,学生通过语感可以做对。这道题选错的考生主要是没注意“跨时空”包含“跨地域”,另“浑然不觉”的主语是人。18题选错的考生比较多,很多考生选择了A,分不清两个小分句哪个更重要,很多考生一厢情愿地认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应是重点,但认真阅读发现,文段强调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因此应该把“‘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放在后面强调。18题本不难,做错再次给考生敲响警钟,一定要认真阅读文本提炼作者的观点,而不要自己想当然。19题基本都能做对,不再展开。

本次阅卷第20题是我校老师参与完成的,这道题学生答题情况不理想,只有约40%考生答对。第20题是语句补写题,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段意讲的是人类在地球沧桑巨变中所起到的主观作用。但是这道题不是很典型,平时教导学生做此类题时要遵循“瞻前顾后找关键词”的方法有些失效,上下文给的答案暗示信号较弱,以致于平均分只有2.39分。经过全体语文老师认真研究试题,以及在初阅卷过程中收集学生出错情况再反复讨论,最终统一阅卷标准,力求赋分有理,扣分有据。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空答案:地球发生了无数次剧变。要点是“地球剧变”,赋分参照有三:①填空内容含“发生巨大变化”;②因下句为“沧海桑田”,搭配主语必须是“地球”;③必须写的是短语,不能是一个词语。学生①都没问题,但很多学生主语不是“地球”,是“生物”“环境”“地质历史事件”等。可提醒学生下文有“地球上的万物始终变化着”的句子来暗示第一空。还有的学生写的不是短语而是一个单词,比如“地球发生的变化”,像这样的一个词后面是不应该加逗号的,且不符合题干“语意完整连贯”的要求,故扣分。

第二空答案:实在过于短暂。要点是“短暂”,这一空得分率最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写的诸如“出现很晚”“出现不算太早”“人类只是个小孩子”“人类还很年轻”“人类是个小字辈”等都酌情给分了。有点学生写“人类只是匆匆过客”,因和下句直接重复,故扣一分。但答“人类是沧海一粟”“人类很渺小”就没有给分,因文段说的“人类出现只有400万年的历史”是对于时间说的,而“沧海一粟”则是指渺小而非短暂。

第三空答案:参与到其中来。这一空失分最多,但老师们认为原因不在学生做题没经验,而是这空答案太具模糊性也不典型,学生很难写出一样的。因此老师们商议后决定只要写出人类在地球沧桑巨变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行为的句子就可酌情给分。比如“解答沧海桑田背后的答案”“探索地球演变背后的故事”“挖掘这些痕迹的奥秘”等。但如答“对地球进行观察、记录、解读”之类,与末句“成为地球上沧海桑田的旁观者、记录者和解读者”严重重复,抄袭之嫌,则不给分。

结论:语句补写题仍是学生的弱项,今后仍需加强练习。

第21题给“智库公共外交”下定义,隶属语段压缩。虽然之前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有关下定义的做题方法,也小题专练过,但由于此类题目考查的频率不高,学生容易遗忘,所以只有约40%考生答对。我查看了许昌市三高朱小鸽老师的试题分析,朱老师总结的考卷问题我也很认同:下定义的格式未掌握牢固(不知道要写成一个单句);下定义的对象不明或错误;语句不通顺、不完整;要点不全等。因此评卷结束后,我校老师针对下定义又通过专练进行了巩固。

关于语用题,我很赞同朱小鸽老师说的,备考要全面细致有重点,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无备。这类题型高考变化莫测,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备考近两年的常考题型,还要对一些近年考查频率不高的传统题型进行复习,如仿句,应用文体得体修改,图文转换,流程图,微写作等。不要功利地去猜题,而要抱着耕耘的心态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他们应对冷门考题的能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学以致用。

 

建安区一高   卢秋娟

2020年4月26日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