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刘增杰
(2020年4月26日)
本次联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出自《霍乱之乱》。《霍乱之乱》是由武汉作家池莉于1997年在《大家》杂志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武汉爆发疫情,医生和普通群众如何面对突发传染疾病的故事。池莉有学医从医的背景,驾驭这种流行病题材,逻辑没问题。不知她当时何以来的灵感,在武汉写下此篇。谁能想到,二十年之后,真的就在武汉爆发了疫情。真是一言成谶。因而有人说池莉是神预言。现在读来,不能不令人感慨顿生。
在当今全球抗疫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联考试卷中选择这样的文本,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让学生再次理性地关注疫情,而且还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思考疫情给我们的警示,当下和将来如何做。这体现了高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理性思考的导向性。
在阅卷之前,通过做题,老师们都认为:这次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不难,不偏不怪,难度适中,学生应该答的不错。但是,通过阅卷发现,并不是这样。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成绩分析
题号 |
答案 |
人数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标准差 |
得分率 |
满分率 |
零分率 |
难度 |
|
7 |
C |
28046 |
3 |
2.56 |
1.06 |
42.63 |
85.34 |
14.66 |
0.85 |
|
8 |
28046 |
6 |
4.39 |
1.08 |
50.24 |
10.07 |
2 |
0.73 |
||
9 |
28046 |
6 |
3.83 |
1.1 |
56.57 |
1.48 |
2.28 |
0.64 |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发现:第8题和第9题的得分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但不足百分之六十。而这两个题的满分率太低,第8题是10.07,第9题是1.48。第7题还不错,是85.43。第9题的平均分偏低,只有3.83,偏低。
所以,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个主观题,我们应该格外重视。
二、第8题阅卷分析
1、相关知识补充
第8题的问题是“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这是典型的关于人物形象的概括题。这个考点是考场上的熟面孔。我们应该重视。
在作答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纠结:形象特点是不是人物的外观方面的,性格方面的特点要不要回答呢?
首先要告诉学生人物形象特点有哪些,它和人物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人物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点位、职业等。而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形象特点的内容要广得多。
其次要讲清楚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影响着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应该说正是这高度浓缩的故事情节凸显了人物形象。人物的鲜明个性也正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状态再现的。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才有理由说: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抒情)、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a.许多小说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b.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也是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贾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特点。
2、答题存在问题
(1)格式不正确表现之一。
第8题的问题是“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其答题的格式是:形象特点+简要分析。
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搞颠倒了。
(2)格式不正确表现之二。
形式和表现之一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前面多了一个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
格式是:人物形象特点。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特点。(N点)
(3)格式不正确表现之三。
格式是:人物形象特点。(总)
人物形象特点+简要分析。(N点)
这种表现是画蛇添足。前面那个总体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完全可以省掉。
(4)格式不正确表现之四。
格式是:人物形象特点。(总)
人物形象特点+简要分析。(N点)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特点。(N点)
这种表现不仅是画蛇添足,多了前面那个总体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而且序号标示层次混乱。
(5)格式规范,但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语言不简练。
(6)不会使用专业术语。
不少学生是了然于胸,但不能了然于手。心里也明白,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写出来的往往词不达意。
还有不少学生不会使用专业答题术语,语言啰啰嗦嗦,费时费力,不但显得很不专业,而且还影响老师判分。
(7)信息筛选遗漏。
答案的第4点,答出来的人屈指可数。尽管评分标准是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但都没写,还是说明了学生没有看出这一点。
三、第9题阅卷分析
第九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这是高考常考的考点。我们应该重视。本题问题的设置有明确的限制性,不是胡乱概括,而是只要求概括霍乱之乱表现在什么地方。
所以本题是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也可以说是任务驱动型试题。
通过阅读文本,不难发现,信息筛选的区域主要在第6段以后。信息的筛选也不难。但是通过阅卷,发现还存在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答题存在问题
1、答题不规范。硬伤突出。
本题有两问,答题时要分开回答。先答第一问,然后第二问。使用问题关键词标识清楚。
通过试卷评阅,发现许多学生存在答题不规范现象。
表现一是对第一问分了几点作答,每一点的后面紧接着是第二问的答案。即每一点都是“表现+警示”的形式。
表现二是分开回答两个问题时标的序号缺乏层次性。
表现三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有关键提示词“警示”,第一个问题缺少关键提示词,如“表现”之类。
表现四是不讲章法,随意性太强。
看看答题规范的试卷。
2、信息筛选遗漏。
第一问第三小点“职业选择方面。一些防疫工作者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徘徊”,只有极个别学生提到了。多数学生都没有筛选出来。
第二问第二小点“坚守初心,不改职业操守”,能够回答出来的也不多。
3、信息筛选错误。
一些学生把天气炎热也当成了第一问的答案。
一些学生把霍乱的特点,如“危害性大”当成了第一问的答案。
4、详略不当。
第一个问题答的少,第二个问题答的多。
5、书写差,卷面脏。
四、备考建议
加强得分意识的培养,加强答题规范性的指导。避免出现硬伤。
形式最好搞,也最快最省力,但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所以要先把形式搞好。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
对于小说类文本,要多读多练,学会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指导学生多积累答题专业术语。
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小说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设置方式及相应的答题策略。
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在不断打磨中优化试卷,科学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