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上,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牵涉到对语文课功能的理解。我觉得首先要肯定,语文课的功能是众多的,概而言之,不外乎真、善、美三个大的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美,又是最重要的。这是任何学科无可比拟的,惟语文教学才有的得天独厚的境界,它区别于以求真为主的数、理、化、历史、地理诸课程,也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诸课程。语文美育是整个美育乃至人的终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理应把语文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以素质教育为鹄的的美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主张文道统一,要求学习者读书做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通过后天的“习染”,修身养志,达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克已”,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屈原注重“内美”司马迁讲“忍性”,诸葛亮“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等等,他们莫不是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些美育思想,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把读书与美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无疑值得继承、发扬。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牵引学生走进那墨韵书香之中,欣赏苏东坡,接触钱钟书,靠拢余秋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该从何处入手呢?
一、指导学生“美读”,这是美育渗透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美育的直觉性,指导学生“美读”显得十分重要。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不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味地分析讲解,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尖锐批评,他说:“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出逻辑关系,传出意志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这当然要请都是们加紧进修,钻研业务,改革教学方法,从不注意读转变到好好地读”。
二、运用形象感染学生,突出美育的形象性。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鲁迅也说过:“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性的特点,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靠抽象的判断、推理进行的,而是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从对美的事物形象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它,领悟它的。所以,我们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观赏一幅动人的绘画,远眺一片明丽的风景,都是在对形象的直接观照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的,甚至有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称赞它:“真美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文艺作品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进行有血有肉的生动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它的内容和形式的美,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就以鲁迅的散文诗《雪》为例,我们应从分析“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形象入手,让学生具体感受,认识它们的不同审美特性:“朔方的雪”在无边际的旷野蓬勃奋飞,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在日光下灿灿发光,如包藏光焰的大雾,在天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而“江南的雪”,则“隐约着青春的消息”,象“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真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通过“朔方”和“江南”的雪的如此生动形象的对比和象征的描写,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对黑暗统治的愤怒与抗议,对光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读了《雪》这篇散文诗,不论是北方人,还是江南人;不管是观赏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还是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感受、体验能不深入一层吗?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审美感受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敏锐的审美知觉,却并非只有艺术家才能具备的”,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人,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做“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我们曾学习过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是由于陶渊明入世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弃官不做,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这首诗达到“以物观物”的境地,就只见美的感性形象,菊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而不见诗人的情感,仿佛真如无情一般。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首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笔下那幅静美的田园山水风光之中。“入境”之后,接着重点、详细介绍作者身世、背景、经历等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诗,静美的田园山水诗,不仅仅单纯是“以物观物”,正是诗人在人世痛苦不已才寄情于山水之间,试图在空灵的春山、明境般的秀水和自然的真气中消融了一切烦恼。让学生明白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类诗歌不是与情感绝缘的,而是一种情感的隐蔽式的表现。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③这话讲得很是精到,艺术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实中有虚,所以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原因就在于它能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妙想”而“迁得”,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想象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记忆为想象提供材料,我们教师的指导就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1. 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看到地边一棵被摧折而又顽强生长的牛蒡草,就完成了《哈泽·穆拉特》的构思,这是灵感的闪光照亮了他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并以此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2. 要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美的事物诱发着学生的想象,同时又为它规定着一定的范围和方向。例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者,却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条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风摇曳的垂柳想象成一个粗壮有力的彪形大汉。可见,想象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
3.增强记忆能力。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
五、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强调美育的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就像我们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它就像一首牧歌,悠远、绵长,牵动着每一个读它的人的心。许多同学读过《边城》后曾有这样的冲动,很想到茶垌看看,看看那一弯豆绿色的溪水,看看爷爷与翠翠门前的大岩石,看看翠翠曾在那里吹过的竹管,还有湘西特有的表达爱情的虎耳草。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我曾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一个字“美”。对,“美”。因为它写了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的爱情,这种爱是那样纯粹,像空气中的小草、小花的气息,像风送来的小溪流水的声音,像湖水中飘逸的月影,像草叶上剔透的朝露,若有若无,不可捉摸,可能永远得不到它,却不容亵渎。还有它写了翠翠与爷爷那难以割舍的亲情。《边城》何以写得如此美?因为沈先生的爱,对世界、对人类的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得到特殊的愉悦与美的享受。这些无不说明:美育是让人无拘无束,自觉自愿,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得到的美的享受。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做为主体欣赏,还是做为观赏审美对象都带有明显的自由性,正是在这种自由中收获美的愉悦、感受。审美的愉悦性能够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运用这一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指导学生“美读”也好,还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人格和教育基本功,使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于情趣。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更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