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理论专著,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散文创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二、写作背景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干流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名文。
三、审美视窗 文人余秋雨
一直以为中国自从民国以后便没有了“文人”,但现在看来,余秋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当代的“文人”。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他能够用华丽的词藻堆起美丽的风景,也不是因为他能由一件小事便联想到人生真谛,而是因为他愿意用虔诚的心和犀利的目光,审视中国的文化。
何谓文人?我一直认为是追求精神高度的建设,并不跟大势随波逐流的人,这种人,有的是精神上的圣洁与富有、人格上的独立,和随之而来的狂放不羁的性格与不拘小节的行为与品质。如同镇江的石牛,屹立不倒是它的目标,岿然不动是它的姿态,由内而外生出来的便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但是今天,中国的文化界,有太多的商人、俗人混杂其中。他们不能被称为“艺术家”,更不能被称之为“文人”,他们把文化仅仅当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因为他们的存在,文化,也渐渐沾染了世俗的污垢。
所幸,我们有余秋雨。
他用独特的文人视角审视着中国文化界这个光鲜亮丽的大苹果内部的黑斑。从敦煌到阳关,从天一阁到上海滩,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当今的我们到底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什么?而我们应当继承的,又是什么?
中国的文人是无奈的,从古至今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的精神产物很丰富,但是他们从脑海中抛掷出来的东西产生的作用却往往微乎其微。他们离这个世界太远,这个真实的世界虽有结构不稳定的地方,但还不至于糟糕到要让一个耍着笔杆子满脑子“乌托邦”的家伙来说三道四的地步。于是文人们无奈了,只能是无奈。
余秋雨亦如此,看着一个个浪漫的理想世界被现实破坏,他也无奈了。这种无奈弥漫在他的文字之中,有时如同雨后泥土的气息,微妙,不易察觉,有时如同雨中霹雳的轰响,振聋发聩。潇潇秋雨,如是而已。
但是,尽管无奈,他也并不失望。他有着文人固有的坚持,不,与其说是坚持,不如说是“天真”,一种文人特有的“天真”。文人都是浪漫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较之理性,他们更愿意追求感性。读余秋雨的文字便是在理性的世界中感受文人特有的浪漫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思索着这个文化的世界之于我的人生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努力寻找一块自己的理想圣地,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圣洁的心?
在理想尚未破灭之时仍然坚信理想世界的存在,这可能就是“文人”之所以被称之为“文人”的地方吧。
预习作业
一、字音识记
颓壁残垣( ) 惊悸( ) 庇护( )
修缮( ) 卑处一隅( ) 强悍( )
铁戟( ) 遴选( ) 韬略( )
怦然心动( ) 诘问( ) 傩戏( )衮衮诸公( )
二、词语解释
(1)颓壁残垣:
(2)众目睽睽:
(3)雍容大度:
(4)天府之国:
(5)雄才大略:
(6)冰清玉洁:
(7)衮衮诸公:
重点突破
一、第一部分把都江堰和长城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请填写下表,体会这样对比的好处。
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
长 城 |
都江堰 |
好处 |
年代上 |
|
|
|
影响上 |
|
|
|
功用上 |
|
|
|
规模上 |
|
|
|
气质上 |
|
|
|
结果上 |
|
|
《都江堰》导学案(二)
2、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三、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请结合全文,重点阅读第三部分,分析李冰的形象特征,体会本文传递的文化内涵。
四、分析以下句子的含义。
1、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2、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3、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4.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5.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