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东南飞 》导学案 河南省襄城高中 姜杨玮
xcgzjyw发起了2020-09-15
3
回复
9
浏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常识,了解汉乐府及本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理清写作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感情。                                  

2理解铺陈和起兴的艺术手法。

3、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建议3课时

                                   预习案

知识补充                                                                 

1、“汉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的特点有,叙事性强,情节较完整,人物有个性;艺术手段丰富,常用比兴,描写见细节,人物重刻画,对话有个性;形式多样,以五言为主,兼有四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和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有意义、气氛上的关系,接近于比                                    

3浪漫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化蝶和《西游记》的神魔世界都较好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4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预习自测

1、初读课文,给画线字注音

mǔ  )    (  pīng  )    葳蕤(  wēi ruí )    玳瑁dài mào )     石(  pán  )

掌(   fǔ  )    泰(  pǐ )    钱(  jī   )     踯躅(   zhí zhú   )     明月(   dāng  )  

素(    wán  )   床( chuí    )   箜篌kōnghóu  )   自(    yì  )   白鹄舫 (  hú fǎng   )

婀娜ē  nuó   )    fān   )   便言(  pián   )     珍(   xié    )    青cōng     )

2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便可白公姥:公姥  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 作息  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父母  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 兄弟  意义偏“兄”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 值得同情﹑怜悯          
(2)感君区区怀   古义:情意真挚      ,今义: 数量少或不重要         
(3)汝岂得自由   古义: 自作主张     ,今义: 没有约束          
(4)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 失败的经验                

(5)处分适兄意   古义: 处置         ,今义: 处罚         
(6)叶叶相交通   古义: 连接﹑交错   ,今义:指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           

2快速阅读,理清思路。按照小说情节要素划分层次,为各部分拟出小标题。
   故事情节 (标出段落)             小标题
   开端       2段                    兰芝自诉
   发展       312段                仲卿求情  拜别阿母   夫妻盟誓
   再发展     13--26段               兰芝拒婚  阿兄逼婚   生人死别
   高潮       2731段               仲卿别母  双双殉情   
   尾声       32段                   化鸟双飞                              

 探究案

探究点一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以此兴起刘兰芝和焦仲卿彼此顾恋的深情,为全篇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了凄恻、伤感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开头也与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 

2阅读212段,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媳妇的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展现的?

  • 兰芝是一个家教严多才多艺知书达礼﹑美丽﹑勤劳,但不低头顺受﹑任人摆布的女性。
  • 体现

语言描写

兰芝自诉“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和阿母的言语“十三教汝织, 十四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铺陈)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娉萦苦辛”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劳,知礼,善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低头顺受,任人摆布

外貌描写(铺陈):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美丽 

神情﹑动作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涕泣百余行。-----多情﹑善良 

 

3焦母为什么要逼焦仲卿遣休刘兰芝?这原因反映了什么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兰芝具有许多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但从文章可看出她有自己的个性.骨子里并不是一个低头顺受,任人摆布的女子。而焦母则是一个坚决维护家长的绝对权力,蛮横无理的婆婆,她希望能够完全地控制兰芝的身体和思想,容不得兰芝有任何的违背。这样看来,焦母逼焦仲卿遣休刘兰芝不足为怪。这反映了当时封建家长制深入家庭,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11-12段的“夫妻誓别”这一节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一是突出夫妻感情上的互相理解,眷恋,分离非己所愿而是被迫,这为后面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二是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维护爱情的情节埋下伏笔。

 

探究点二

1刘兰芝回家后,媒人两次上门说亲。第一次兰芝坚定拒绝了,而第二次为什么答应了?

 第一次拒婚,是因为有母亲的理解和默默支持;第二次是兄长逼婚,她对哥哥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知道哀求不会有用,且兰芝的个性也不会去哀求,允婚是对命运的无奈,但从最后兰芝的选择可以看出她可能已暗下决心以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允婚表面上看兰芝是屈服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她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刚烈的一面。

 

2第21段大力铺陈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

 一衬托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二以太守家的喜庆和焦刘的凄悲对照,强化了悲剧性;三是反衬兰芝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3文章末段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由现实中的合葬到象征爱情永恒幸福的松柏,鸳鸯形象,很好地表达人们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有了质的飞跃。

 

探究点三

1有人说焦仲卿是懦弱的,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最终遣休了兰芝;有人说焦仲卿是勇敢的,最后为维护爱情而献出了生命。你是如何看待焦仲卿的?

  略。言之成理即可。

 

2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训练案

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意思。  
(1)会不从许(    你    )       (2)及时相遣归(        )  

(3)好自相扶将(    他    )       (4)嬉戏莫相忘(        )  

(5)蹑履相逢迎(        )       (6)还必相迎取(        )

6相见常日稀(   互相﹑彼此  )  (7)仰头相向鸣(   互相﹑彼此  )

(8)儿已薄禄相(   名词,相貌  )

2下列句中“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c    )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B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C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下列中的“见”,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践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阅读第9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对此节所用的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 铺陈排比       D赋﹑比﹑兴

②刘兰芝离开焦家时如此精心打扮,原因是什么?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抗争。

  B 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 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出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借此这是兰芝自尊自强的显示,外柔内刚的性格使然。

 

5一词多义

 适                                    为

 始适还家门:出嫁                      为仲卿母所遣:被动

 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                非为织作迟:动词,是。  一说,连词,因为

 适得府君书:刚刚,刚才                时时为安慰:作为,当作

 自                                    

 我自不驱卿:副词,自然,本来               自可断来信:自然,本应。一说,即   

 自君别我后:介词,从

 

提升练习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数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曰:“臣闻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仁杰引辛毗牵裾之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善才绳之      绳:按法律惩罚    B先涕泣不自胜    胜:经得起,能承受

 C仁杰固谏      固:固执          D飞骑因数请见    数:多次,屡次

 

2分析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 飞骑请见                仁杰引辛毗牵裾之例

②狄仁杰断善才罪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15.对“徒流及死,具有等差”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仅仅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一定的差别

 C从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从服劳役﹑流放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