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幽香似德人发起了2019-07-23
5
回复
46
浏览

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襄城三高     李鸽

今天听年轻老师讲《声声慢》以及同行的反应:学生诵读热情很高,但是一涉及到赏析诗歌的问题,学生就像霜打的茄子,迷茫,困惑,有的不愿意讨论,有的不敢去思,有的直接找参考资料。总之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探究合作,课堂变成老师表演。由此,我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诵读可带着问题读:

一则可以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二则可以激活思考细胞,整体感知诗歌,三则可以解决一些预设简单问题,节省时间。

二、遵循学习诗歌规律

必须先学会有感情诵读,然后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读懂诗歌大意,然后再赏析诗人情感,艺术手法赏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具体作法:

1.审题目,搜取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题目点明了内容,地点,诗歌题材,感情基调。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迈,或沉郁、或清丽,或哀伤。知其人,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清照的词《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

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比如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泪”,《声声慢》中的“愁”字,可以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4抓整体,全面参照

一抓全文意象情感 。《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薄雾、浓云西风、酒,黄花”这些意象都是愁的象征。构成凄凉,清冷的意境。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量后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通常担负着表情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化。司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后两句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对孝文帝的讽刺。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结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现出作者的壮心不已,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报负不能施展的愤懑心情。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5. .抓冷词与热词

古人言:诗言志。诗歌本身一定会表现出作者的感性与感情。如何把整首诗的感情呢?

曾有一位教师讲古诗鉴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住诗歌中代表作者情感的冷词和热词。

什么叫冷词?就是比较淡漠的词语。如寒、霜、雪、孤、独、寂、愁、怒、恨、雨、苦、冷、暗等。什么叫热词?就是感情比较喜庆的词。如喜笑、春、夏、清、爽、明、霞等。这样以来学生就大体知诗人表达的情感。例如柳永的《望海潮》“清,晴,嬉嬉,好,醉,夸”等可以看出作者对杭州美景的惊叹,留恋与赞美。《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浓,凉,瘦”等表现出女词人的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相思之苦。

三、联系高考,精练设题。

每节课让学生都了解高考高点,熟悉高考目标。

比如《京口北固亭怀古》就设置一个重点问题 词中设哪五个典故抒情?每个典故有何用意?《声声慢》就设置”词中选取哪些意象表达愁绪?表达怎样的别愁?开篇叠词写出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

四、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性,由易到难。

学生怕诗歌,所有设置问题,一定要用逻辑性,不可以问题太难太笼络。要易到难道,由浅入深,要有铺垫,有梯度,有层次。

比如《京口北固亭怀古》先找出词中用典的句子,再分类设问题,体会用典的含义。《声声慢》先找出表达情感的词,然后找意象,补充意象知识点,接着概括词人的情感,最后赏析名句。

五、须灵活运用自主课堂。

诗词鉴赏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与语文高考的难点、重点。学生不会鉴赏,答题抓不住要领,认识肤浅,读不懂诗词的真正内涵;所以问题不可以全抛给学生,重点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合作,难点问题师生合作,最后再找学生总结。

六、学会古诗鉴赏的表述方式

一位北京的语文专家,在一次讲座中,列出了一种最优的答题模式(见下)不管是炼字、手法,还是意境、思想感情的测试,都可以用这种表述形式。

古诗鉴赏的的答题模式:“通过写                       通过写                                借助              手法,表达                     情感。”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以让学生受到古代文化熏陶,热爱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消除畏惧心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诗歌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共同探讨、寻找适合三高学子的更好的诗歌教学方法。。

 

 

 

所有回复
  • wangjunjie 2019-08-30

    问题驱动,关键在于教的问题的预设和“学”的问题的发现与提炼,追求“准”“精”“巧”。

    遵循规律,似乎难在让学生悟得规律,切忌空对空,文学作品关注的点越具体离学生就会越近,课堂就会越生动。

    融合“教”“学”“考”,是一石三鸟的高效率大智慧,不矛盾,在“本质”上找联系。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任亚男 2020-10-16

    古诗词教学是从高一到高三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习了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xcgzjyw 2020-10-27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前提,本文读懂诗歌的方法值得借鉴。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张小玉 2020-10-27

    认真学习中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齐爽 2020-10-30

    诗词教学到底教什么,明确目标,确立途径。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