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要立足实际: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禹州市高级中学 谷明明
朱永新在“大教育书系”序言中说:“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
《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他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发自内心地尊重、热爱、信任学生,重视五育并举、重视兴趣和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实现,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强调精神生活等等。书中的一百条建议,今天读来,都还非常实用,其中有一条,近来感触特别深: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是的,我们也常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地对所有学生都寄予较高的期望,想当然地认为他应该达到某个水平,从而忽略了这个学生的“个体特殊性”。
前段时间,我抽查学生的练字,一份严重不规范的作业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所有汉字都只占米字格的下半部分,没有一点点的结构意识:
我心想:这是什么操作?态度不认真,恶作剧?于是,我单独发给他询问情况,他非常礼貌地回复“不好意思老师,我着急出去,所以没好好写,我马上补写一份”,十来分钟后,他重新提交了作业:
虽然书写认真了一点,但是问题一点没改。此时我已经有些生气了,心想在这个班级里怎么还会有态度如此不端正的学生?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用尽量平和的态度跟他沟通了半天,才发现只是一场误会,这名同学不是恶作剧,他只是基础差、还有点迷糊,竟真的不知道“书写汉字看结构”这个小学阶段老师就在强调的常识!事后他再次非常礼貌地说“感谢老师的提醒与指导,以后我会注意的”。
这件事对我思想的冲击很大,也让我再次反思“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学生”,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真实而具体的存在,有我们无法预料的特征,所以不要假想,不要设定,而要去接触和感知,去接纳和帮助,多用“学生思维”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接纳每一份“个性”,针对各自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成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