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语文声声情
学习《学习方式变革的是与非》反思
今天有幸听到川文学院刘永康老师的讲座。他真实道出了现在语文的教学状态以及老师的困惑。有原先的老师讲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到现在的以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为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又被认为是放羊式教学。老师困惑不已,不知道讲还是不讲,语文课堂变成了以练习为主、做题为主的,好似数学课堂,失去了美感和韵味,学生感到乏味,老师感到无趣。如何让语文课变成有魅力,有真正情感熏陶和思想智慧交汇碰撞的,美的课堂?其实刘勇康老师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传统与创新并驾前行,才会让课堂声声有情?
第一 、课堂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提前备好课,设好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老师要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好的资源,给学生指示方向,点拨到位,还要善于对课堂进行总结。老师是带知识走向学生,要让学生呢,带着问题走向知识。
比如讲《孔雀东南飞》探讨主题的时候,我曾经这样问学生,文中的女主人公是个美丽,善良、聪明智慧又知书达礼、勤快能干,为何会出现被休的结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现在的观点去分析了刘兰芝遣送回家的原因。这时学生有感性思维变为理性思维,不再简单把罪责扣在恶婆婆这个焦母身上。
第二、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动态的、变化多端的,所以说我们老师在讲授过程当中,除了点拨、引导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说敢于质疑,而不是完全照着老师的模式去思考。但是并不是一切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思考,老师只讲10分钟这样的模式,完全扼杀了师生交流碰撞的机会。
特别是诗歌方面的教学,这本来对学生来说难点,如果说这让学生简单的读一遍两遍,就让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几个问题去自学,然后学生交流。无意识把炮弹扔给学生,学生无从下手,惊恐不已。问题的难易程度不明显,课堂上闹哄哄,看似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其实真正用心去交流和探讨问题,又有几人?最后还是老师给出答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课草草收兵,收效甚微。所以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老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有层次化和难易程度的区分。
比如诗歌教学,首先第1步要引导学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大意,用自己散文化语言去描绘诗歌的画面。这个问题也完全不能够抛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去诵读,找出难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来去解决。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去描绘。对于诗歌的情感和手法,我们呢要根据具体的诗歌,抽丝剥茧,提出挑战性或者有探究价值,学生共性的问题,抛给学生,激发他们探讨的欲望,然后在合适时间引入写作背景和诗人经历。
比如在讲《扬州慢》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是个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扬州是什么地方?昔日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有何区别呀?诗歌是如何描绘的,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在诗歌中找出答案,然后再让他们去交流,这时候他们的交流才真正有目的性,有个人独立见解的,会形成集体的智慧。这样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去再去诵读这首诗歌,这时的课堂才会一个有声有色。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和精神的食粮。
第三、课堂上合作探究,问题要适当。
刘永康老师的观点,语文课堂,有的知识点必须是老师讲,不能够一味的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想入非非,天马行空,没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想。但是该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必须要放手,课堂上要听到百鸟朝鸣的声音,老师不能够一锤定音。
比如在讲诗歌体裁专题,课文相应的诗歌的分类以及诗歌的共性讲解的非常详细,列举的诗歌,也非常典型性。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学生去自学,在做典型例题当中要学会运用课本所给的是共性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交流几分钟,对于自己做的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需要是点拨和提问。看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再给学生选择几首比较典型的诗,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点,进行讨论、总结。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我们再学习羁旅思乡诗。和爱情闺怨诗。我给学生补充了一首元朝,徐再思的《水仙子 夜雨》。学生诵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分辨,这首诗是羁旅思乡诗还是爱情闺怨诗?并结合诗中的意象,说明你的理由。最好班里有两种声音出现,学生争论的非常激烈。其中李兴林说,它是一首典型的羁旅思想诗,你看诗中选择意象——梧桐、秋雨、芭蕉落灯。还有感情词逆旅、江南二老忧,归梦。这些学生分析的这么透彻,我追问诗中表现诗人哪些愁绪呢?最后结合诗句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怀念亲人和漂泊之苦。李小航却说是爱情闺怨诗,题目中“有夜雨、芭蕉,秋雨,十年事”。学生说你不能看见夜雨秋雨,你就认为是是爱情闺怨,那不是太偏颇啦。最后在争论中,学生更赞同是李兴林的说法。这时候我看到学生个个眼睛发亮,同时深刻认识到,课堂上的探究问题,一定要创设情景,问题少而精。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有多种声音出现,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够一味的完全把语文课堂当作数学课堂,也不能一味的把语文课堂当作唱歌课堂。不能够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你也不能完全跟风自主放羊式的教学。要让语文课堂是学生最喜欢上的充满灵性和智慧的课堂。要让学生真的主动的原意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让语文课堂声声有情。
襄城三高李鸽
2019.8.18
语文有其独特的生命韵味,也深深融入了语文教师的生命,语文人幸之福之!我也“最爱语文声声情”!
一门学科,只有在其“独特”性质上下功夫,才能凸显其学科价值。
因此,我赞同李鸽老师的观点:“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有多种声音出现,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够一味的完全把语文课堂当作数学课堂,也不能一味的把语文课堂当作唱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