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初心不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培训心得
禹州市高级中学 谷明明
2019年8月17日上午,许昌市各所高中的语文教师们齐聚许昌高中礼堂,聆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专家讲座。三个小时的培训,细细听、静静思、慢慢悟,收获满满。
王岱老师的本场讲座分为五个部分:语文课标的修订情况、课标中的几个关键词该如何理解、“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可为之处、教学案例分享。这五个部分,从理论解读走到实践示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首先,王老师对语文课标修订背景、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本次修订的任务进行了介绍,让我对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及实用性有了一定了解,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致力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然后,王老师依次对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语文活动、学业质量水平、学习任务群”等关键词进行了详细解读,在王老师的层层解析下,这些名词在头脑中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仿佛与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某种有机关联,同时又无形中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比如通过“语文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此次修订对读书和写作的重视,认识到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不可缺少读和写;通过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详细阐释,让我明白“任务群”并不是让学生只表面化地去“完成任务”,其实这里处处彰显着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量读书、用心读书的必然要求,否则,是完不成“任务”的。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以前的“文本为纲、知识为纲、行为训练为纲”,朝着“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真实场景的设置、学生自主语文活动”的方向努力,少传授“抽象的远离实际生活的语文经验”,尽量还原实际生活中的语文经验,化“单点的、分割的”为“整合的、关联的”,化“序列化的知识与技能”为“综合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在普及理论概念的基础之上,王老师针对“如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可为之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给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操作指导,还更直观地与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王老师指出,任务群的教学,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为适应这样的教学,教师应实现自己教学角色的转变:由以前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与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调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的指导者和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同时,还要有“放手意识”,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可不管的大胆放手。给我的感触是,教师应做的就是“带领学生读书,引领学生思悟”,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多读书,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老师要少干预、少讲解,但必要的指导要到位,必要的讲解要讲好,讲精彩,讲全面,讲深刻。
通过三个小时的学习,我对新课标修订的目的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理解的深入,开始对高中语文教学将迎来更美好的图景充满了信心。“作为教师,眼中首先要有‘人’”,王老师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俗地讲,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好人”。
然而,目前来说,要达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想课堂”的标准依然困难重重,道阻且长。一线教师如我,且不说个人的改革魄力如何,业务能力如何,只论“能把新课程标准理念领悟透彻”的能有多少人呢,思想上不愿主动扭转的又有多少人呢。但,只要我们认准了目标,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事情便应积极去做,在更好地到达这个教育理想的路上,要与时俱进,主动更新观念,与改革的步伐同步,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及时的行动迎接每一次的调整与完善,一步步回归并坚守教育的初心:立德树人。
今天的主要收获,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认识加深:从理论到实践
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理念”,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初识概念,再到今天,终于在对概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可操作的启发。对“18个学习任务群”的各自特点、在高中三年如何分配教学等问题,也第一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此次培训,我还认识到: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上,更强调“立德树人”,更重视育人功能;在形式内容上,更体现整合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上,更强调情境性和代入感,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语文学习的经验,主张还原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身心发展实际的语文经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有意义的”;在学习实践和能力培养上,更突显对读书和写作的重视。
二、再次坚定:读书是根
比如18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每一个任务群背后,都需要大量的阅读、对比、思辨、梳理。而学习,就悄悄地发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也将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实现。读书,成就人生。
三、窥镜自视:水滴之于海洋
每一次学习,都会从优秀同行或专家身上窥到自身的渺小与不足,今天王老师的讲座,尤其是最后展示的几个教学案例,其内容之丰富、设计之用心确实惊艳并震撼到了我。已取得了普遍认可的“战国四公子”专题教学设计自不必说,而最新设计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专题,王老师说她用了一个星期,让我觉得实在不可想象,这样的任务,放在现在的我身上,我感觉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也交不出这样的作业。深刻反思,见贤思齐,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读书,多做事,勤于反思与梳理,不弃点滴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未来,不管是理论参悟,还是实践操作,还有无数险阻挑战,然可相信: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纵前方困难重重,在路上。
保持前行。
综述、反思、悟得,明明之明,不虚此行!
请深入思考:任何改革都要想透彻并处理好“破”和“立”的问题。对于传统,传什么?破什么?对于创新,立什么?破和立,只是一种表述角度或者是一种强调对象的变化,还是新旧更替势不两立的存亡对决?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王老师说:
“任务群”并不是让学生只表面化地去“完成任务”,其实这里处处彰显着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量读书、用心读书的必然要求,否则,是完不成“任务”的。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以前的“文本为纲、知识为纲、行为训练为纲”,朝着“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真实场景的设置、学生自主语文活动”的方向努力,少传授“抽象的远离实际生活的语文经验”,尽量还原实际生活中的语文经验,化“单点的、分割的”为“整合的、关联的”,化“序列化的知识与技能”为“综合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我认为, 学科知识的“点”、技能训练的“线”,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纵横交织的“平面”,综合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立体”,相互之间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守其点线、不明整体(其实是应试背景下不重整体)是传统教学的弊端;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在新的教改理念与课程标准落实过程中,令人担心的是矫枉过正,不切实际,以盲目生活化为学科综合,学科教学的重点知识与关键能力培养浮光掠影,虚化了基础教育的奠基之实。
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古代诗文的教学,为什么十年教改,越改越虚?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学历时十二年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师生大都夸夸其谈,得意而忘言,其结果是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全卷最弱,作为文言语体的阅读与运用能力不达标。这也成为多年来教学低效的痛点,“文”与“言”的《课标》侧重与评估导向、教材编写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的所谓革新,是否应该反思?
如何在课改大潮中恰当地转变?思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