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女性都应该读读《巨流河》。
每一位女教师都该读读《巨流河》。
严歌苓写过一本小说叫《一个女人的史诗》,而遗憾的是,严歌苓笔下的田苏菲还是太局限于儿女情长了,尽管,严歌苓将女主的故事置放在家国剧变这样的大时代下。相比之下,田苏菲受家庭、教育、胸怀、视野、性格等所限,跟《巨流河》的主人公——台湾大学齐邦媛教授所比,人生史诗荡气回肠的程度,终究无法相提并论。
是的,《巨流河》是齐邦媛先生的回忆录,一部八十岁之后与生命赛跑,下定决心写就的自传。抗战,南开中学,重庆大轰炸,保卫大武汉,国立武汉大学,朱光潜,内战,渡海来台,台湾大学,台中一中,台湾中学语文教科书,留学美国,台大顶尖教授......单单这些关键词,就足以昭示主人公不平凡的一生。但是,全书又是如此扎实,平静,优雅。很多人说,读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齐邦媛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女性,生命可以多么丰盛充盈;一个女教师,又可以做出多少功业实绩。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穿越生命中黑暗的河流,抵达蒹葭苍苍处。
这本书陪伴了我八年,新冠肺炎居家隔离期间,我又翻出来阅读。因为女教师身份,因为化身十八线主播上网课,这次阅读,给了我一个契机,以全新的视角切入本书——这本我以为已经读了无数遍的书。我居然又读出了新意。那就是,从家庭教育,到一个国家在特殊时期的教育。
我用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来跟大家分享这本书中关于教育所给予我启发的段落:
齐邦媛父母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她的父亲齐世英曾留学日本、德国,在海德堡大学研习哲学。除了因肺炎(跟当下意外契合)在北平西疗养院住了一年,别的时候无论国家、自身生活多么动荡不安,从不耽误她上学读书。抗战时期,齐邦媛随着父亲撤退到桂林,“到桂林后,以为可以稍作喘息,父母把我送到桂林女中读初一,读一天算一天;家人住在旅馆,我住校,大约读了秋季班一个多月”。
抗战时期,中国教育依然弦歌不辍,为国家保留读书的种子。“白天,只要天晴就有日机轰炸,警报响起我们都往郊外奔跑”。“自离开南京到四川自流静宁寺,整整一年。颠沛流离有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就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
“我今天回想哪些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真正地相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
“我每天都会去坐一阵子,读读仅有的几本书,看小小的平底船渡河”,在动乱的年代,齐邦媛依然坚持读书。
齐世英先生、张伯苓校长、朱光潜教授等等,一大批有担当有风骨的读书人给齐邦媛一生的精神底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后,她在台湾潜心读书教书写作,没有辜负自己这一生所走过的路。
我联想到疫情期间,我和同仁们战战兢兢地尝试做主播,坚持每天给学生上课,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现实和历史有某种程度的契合。
所以,我郑重地,给所有的女性,尤其所有的女教师同仁们,推荐《巨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