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语积累开出语言之花
——积累型群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文/孙秋备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时至七月,我们大家一定进入到期末繁忙的复习测评阶段,能在这个时间坚持听讲坚守成长的,都是学习力超强的朋友。我非常感谢大家的等待与守候,也非常敬佩大家的学习精神。今晚,我和大家要聊的是积累型群文教学,聊课的题目是:让言语积累开出语言之花。“
“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语文课标研制修订专家组成员王宁教授认为,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包含有个人理解、体验、情感等,有具体化、个性化特征。我们的语文课主要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言语材料、言语规律,才有可能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行动,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余映潮老师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所以,我把积累型群文课的聊课题目定为“让言语积累开出语言之花”。
今天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聊课:重新认识积累型文本教学;积累型群文课的三个层次:知识整合积累(基础积累)、能力打通积累(高端积累)、情理濡染积累(创新积累)。
说到语言积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的课堂上似乎都有,比如,上课初我们会让学生认知、识记生字词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课中会让学生笔记一些重要的语文术语等等。但这只是课堂的预热环节,我们接着就要奔情节梳理、语言分析、主旨探究而去了。这种积累属于蜻蜓点水式的积累,如果不得法,不但不能达到积累的效果,还可能因为固化的模式而引起学生厌烦。那什么是积累型文本呢?
王君老师说,所谓“积累型文本”,就是把一个文本当作一个比较纯粹的语言材料素材库来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把积累语言材料作为第一层面的教学目标。积累型文本的教学,不把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耗在主题挖掘、语言品味、写作探索等能力的培养上,而侧重着力于积累语料,即语言词汇的积累和认知、语法的理性把握和认知、语用的理性把握和认知等等。
大家看,积累型文本的课堂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都在积累,或者整节课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积累。我觉得,这种文本处理方式特别适合我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见闻视野比较狭窄的乡镇学生,他们的语言资源库相对贫乏;也特别适合大多数学习基础普通的学生,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中灵悟聪慧者少,而学习能力平平者多。除了复习课可以处理为积累型文本外,我们的新授课也常常做积累型教学。无论是从语文的性质还是从学情考虑,我越发觉得,积累型文本教学的重要性,它与主题型、语用型、写作型教学地位同等重要,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础课型。所以,我这两年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积累型教学占了很大比例。
当积累型文本集结成群文,教学会是怎样的壮阔风景呢?用王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啊。群文本就是一个特色资源库,就看我们能否有能力去发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了。这就是群文教学的魅力。我们只要寻找到合适的开掘路径,语文课堂学习就能看到繁花似锦的春光,获得硕果累累的金秋。
下面,我三个群文课例的比较,让朋友们进一步认识积累型群文课的特点顺带探讨第一层级的积累。还是以八上第三单元整合课为例。朋友们一定记得,上一次我们聊写作型群文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勾画词句。勾画整理本单元写山的词、句和写水的词、句,大声朗读。
活动二,概写对联。用上“山、水”两个字,为各文写两句话,概括诗文内容。这是写句的训练。
活动三,创写导游词。任选一种方式写导游词:有现实版写法,有文学版写法,提供形式,给学生搭好支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写作。这是写段的训练。
活动四,分类仿写。从写作的角度看,哪两篇文章可以联读仿写?探究共性规律,试着写一写。
我的这个课是写作型群文教学,第一个活动是铺垫,课堂的主要活动二、三、四是写作训练活动。
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寰宇老师也做过这个单元整合课。他的主要教学步骤有:
活动一:用“_____山_____水”概括各篇文章的山水特点。
要求:1.一定要结合句式或文字特点进行概括。2.选择例句,试着朗读。3.通过这样比较分析,有何发现?
活动二:假如你担任教材主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山水对于人的意义”,依据各文本特点,你将如何重新编排本单元的古诗文顺序?
要求:小组合作,拟定最佳方案并板书构图,向同学们说明理由。
活动三:将教材中本单元的导语做出一定的修改,使之更好地向同学们阐明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义。
张老师这个课,思维训练量很大,活动一指向语言特点的把握,通过比较辨析深入理解各文的形式秘妙;活动二是中心环节,指向情感和主旨,活动三是活动一二的延伸。我觉得,如果用青春语文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论去审视,这个课更侧重于主题型教学。
再来看看我们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魏志强老师这个单元整合的课堂教学:
课初,让学生谈谈复习这一单元应该复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章重点内容,体悟作者情怀。
环节一,积累易错、难记的实词虚词。让学生自主质疑,用比较辨析、汉字溯源的方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整理了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互文句式翻译、并提句式翻译等,让学生比照积累。
环节二,积累重点语句。老师创设情境,动情描绘,引领学生在情境中积累诗文重点内容。比如:文人与山水相遇往往产生脍炙人口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跟随他们的文字去山水间游历,去触摸他们的情怀。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一位叫做朱元思的人收到了朋友吴均的来信,朋友在信中向他介绍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美景,朋友这样总写富春江的美景——他这样写山之奇——他这样写水之异——
窥斑知豹,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环节是用创设情境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带领学生积累重点语句、体会诗文情感,走入诗歌意境。
环节三,积累写景方法。先让学生从所写景物方面分类积累语句,魏老师以写山的句子为例,让学生比较发现写景的方法有:修辞角度,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描写角度,可直接描写也可间接描写;然后,从时间的角度分类积累,让学生比较发现写“暮”的句子大多都愁苦情绪有关;最后,从“大美”“小美”两种艺术风格对诗文进行分类,教师点示“大美之境”就是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之下的景与情的统一,“小美之境”就是清新、细腻笔调之下景与情的统一。
最后,聚焦《答谢中书书》,把学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朋友们,咱们来比较一下,我的教学指向于写作训练,课堂用多种形式激发写的兴趣,强化写能力;张老师的教学指向于意义挖掘,统整诗文,比较发现,深入认知山水作品对人的意义。而志强老师把第三单元当作写景的语言材料素材库来对待,没有在主题挖掘、语言品味等方面着力,而是聚焦文言词汇和诗文内容,注重语言的积累、基础的夯实,上出了复习课的美丽景象。这是积累型群文教学的典例,体现出积累型群文教学的第一层次:知识整合型积累
单元复习课可以处理为积累型群文教学,新授课同样也可以使用这种创新课型。下面,我以《古代诗歌四首》整合课为例,和朋友们聊一聊积累型群文教学的第二层次——能力打通型积累。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之景”。从内容上来看,这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春秋之景;从形式上来看,四首诗的体裁各不相同,有四言古体诗,有七言绝句,有五言律诗,有散曲小令。“预习提示”和“思考探究”提出 “感受诗歌的声韵美”“体会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点和本课的能力训练标高,以及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把课堂定位为:积累型群文教学。课堂主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古代诗歌四首》群诗教学
课前热身阶段,先让学生说说一年四季中最喜欢哪个季节,背诵出关于这个季节的诗句。然后引入课堂话题:领略诗词中的四季美景。课中我主要进行了三个积累活动:
一、诵读诗歌,在比读中积累。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说说这些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积累诗歌体式;然后,同桌对读,体会每首诗的韵律特点;交流初读感受,用“我最喜欢读________,因为这首诗读起来……”的句式说话。最后,改诗比读。比读重点放在《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上,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格律诗接触比较多,对古体诗和散曲相对陌生。我先把《观沧海》改成这样子:东临碣石观沧海,水波动荡山岛耸。草木丛生洪波涌,日月星辰出其中。让学生朗读体会,还有没有之前豪迈铿锵的感觉。再把《天净沙·秋思》改成这样:枯藤老树栖昏鸦,小桥流水傍人家。古道西风行瘦马,夕阳残照走天涯。在比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四言古体诗和散曲的声韵特点。这个活动落实了单元要求“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和预习提示中“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等要求。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一般来说,抒写复杂细腻的感情时,常用舒缓的节奏,表现激昂、奔放感情的时候,多用短句,用比较急促的节奏。这个环节,在朗读中感受诗人情感,在比读中体悟情感表达的形式秘妙,为学生以后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二、分类说读,在描述中积累。这个环节设置三个层级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画面,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第一步,如果我们要给这四首诗歌分分类,你会怎么分?学生大多会按季节分为两类:春天的诗和秋天的诗
第二步,引入刘禹锡《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在刘禹锡看来,秋天胜过春天,因为秋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景色。那你更喜欢春天的诗还是秋天的诗?请结合诗歌内容,咱们也用刘禹锡的句式说话。“我言______胜______,因为_________。”这一步其实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给学生提供抓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第三步,统整同类诗歌,用“我喜欢春天(秋天)的诗,春天(秋天)的诗中既有……,也有……”的句式说读。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在意象选用上的差异,为下一环节铺垫。
三、类内比读,在整合中积累。同样的季节,不同的诗人怀着不同的情感去看去听,就涌起不同的情感。比读同属春天的两首诗和同属秋天的两首诗,你觉得它们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还用原来的句式说话,老师给出示例:我喜欢春天的诗,在诗人笔下,春天既有杨花飘零、杜鹃哀鸣的悲凉,也有海日东升、春意萌发的欣喜。在学生自主体悟情感的基础上,老师给出助读资料,知人论世,学生对同一季节两首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差异体会得更加深刻。
老师这样做活动小结:同样是秋天,在满腔豪情的刘禹锡看来,“晴空一鹤排云上”,天空辽远开阔任我翱翔;在胸怀壮志的曹操看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宽广无边包孕日月星辰;在流落天涯的马致远看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眼前所有的景物都笼罩着一层萧瑟和苍凉。出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句,并让学生笔记。
四、创写诗句,在仿用中积累。入则有方,出则有法。有“入”又有“出”,积累方能透脱。这个环节依然套用刘禹锡《秋词》的句式,用仿写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情景交融的认知,并从诗歌学习中跳出来,联系生活进行说话训练。我先给出示例:“诗豪”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曹操也用这样方式写诗,我觉得他会说:沧海浩渺草木茂,便引壮怀到碧霄。如果李白、王湾、马致远也用这样的方式写诗,他会怎么说?
曹操说:沧海浩渺草木茂,便引壮怀到碧霄。
李白说:______,便引_______到碧霄
王湾说:______,便引_______到碧霄
马致远:______,便引_______到碧霄
这既是对前面描述画面活动的提炼概括,也是体悟诗人情感活动的延伸外显。
说完诗人,再说说自己。秋天来了,新学期开始了,我们从小学生活进入到热闹而又繁忙的初中生活中了。此时此刻,面对美丽的校园景色,面对热气腾腾的班级学习场景,我们会怎么说呢?我们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_______,便引______到(碧霄)。
学生说,你学我学一起学,便引知识到头脑;红砖白墙青青草,便引爱护到心田。书声琅琅满校园,便引壮志到碧霄。
结课时,向学生传达一个观点:拥有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人,在他眼中哪个季节都是美的。以求达到精神熏染的目的。
朋友们看,我这个群诗教学,有诗歌韵律的诵读体悟,有诗歌画面的想象描绘,有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表达的品悟,有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写作。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都是在读读说说中进行的,学生在诗歌的语言库中进进出出,快乐体验,深深记忆。这是积累型群文教学的第二个层次:能力打通型积累。我的积累型群文课都在探索这个层次的不同文体的教学。我觉得,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这些经典的古诗文,能兴致盎然地去学习,能牢牢地记住,脱口而出地运用化用,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而这些,正是积累型文本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再来说说创新层面的积累——情理濡染式积累。这个方面,我想以王君老师《春天会不会生气》为例来说明。课堂的主体部分是三个活动:选用朱自清、丰子恺写春的段落、李后主写春的词作,让学生在诵读探讨中积累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一: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现;选用拉·封丹的寓言故事、萨冈的寓言诗歌,让学生在诵读探讨中积累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之二: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哲思的表达;选用网络中对小男孩为女教师撑伞事件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在诵读探讨中积累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之三: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最后两种结课方式,分别指向情感濡染和思维方式濡染。
朋友们,我们看王君老师这个课,没有一语立骨深挖主题,也没有咬文嚼字、整合语言发现语言;不是分类建群整合知识来积累,也不是创设情境打通能力来积累,而是提供思辨性的群文素材,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中积累阅读和创作的一般规律,积累理性思辩的方法。我把这样的课命名为情理濡染式积累。
王君老师说,积累的最终目的不是记忆,而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语言体质”和“语言基础”选择相应的积累层次和方法。我的实践经验是,群文阅读教学为积累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各个文本的言语规律,搭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创设语用环境,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识记、建构。只有内化于心、运用于自己语言体系中的积累,才是真正的积累、有效的积累,才能开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