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结合,读说交替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9)
有读有说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多的是。朗读与品评结合在一起的活动也不少。如我们常常让学生听听其他同学的朗读,然后进行评说,进行指正,然后再朗读。
本文所说的读品结合,是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指的是将课文朗读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如,先好好朗读课文,再共同品析课文;
又如,多次朗读课文,每次朗读之后都有“品评”。
这是一种将教学活动深深引入课文文本的教学手法。
这是一种变换、调整朗读教学节奏的教学手法。
这是一种从不同角度培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手法。
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读说交替的课堂学习活动。
这种艺术的教学手法可以用于短小精致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课文的精段阅读。
如下面的微型设计:
在语言品析阶段,师生一起读、评《散步》的开头: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读:用叙述的平静的语气朗读。
评:
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
这是倒叙的写法。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生活的画面。
读:用有情致的语气朗读。
评:“散步”二字紧紧扣题。
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全句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读:朗读时可稍稍突出“我”字的重音。
评: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暗示出一种责任感。
多次出现“我”,不觉得繁琐,倒是觉得有节奏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读起来给人富有诗意的感觉。
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这样的朗读与评说,有着非常浓郁的语文气息;这样的课堂活动,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生成”,所以它对语文教师的课堂对话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说到底,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不能很顺畅地与学生对话,不能很准确很快速地应对学生的发言或者说评点学生的发言,问题还是出现在对教材的研读上。
所以,教师如果设计“读评结合”的课中活动,一定要在“评”字上多下一点工夫。
笔者的教例中,有让自己比较满意的一次“读评结合”的活动,即《狼》的三读三评。现浓缩介绍如下:
师:好,下面咱们再读,这一次读,我们就读很长的时间。要读得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的,文章的脉络是什么。下面我们开始第一轮的读,读法是全班齐读。
师:注意这样读:读完第一段之后,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教材的编者为我们写的“评点”,然后再读第二段,再读评点,这样读下去。
生(齐读):一屠晚归……缀行甚远。
生: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生(齐读):屠惧……并驱如故。
生: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生(齐读):屠大窘……眈眈相向。
生: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生(齐读):少时……盖以诱敌。
生: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以上是第一部分,是故事本身。
生(齐读):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生: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师:好,刚刚那位同学读了课文的评点。我在第一段的评点里面圈上了四个字:前两个字是“遇狼”,然后我又圈“开端”;你们迅速地往下看,你们应该圈什么?
生:应该是“御狼”和“故事的发展”。
师:挺好的,接着来。
生:第三个是“屠户杀狼”和“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生:第四个是“发表评论”和“故事的主题”。
师:两个字。
生:“评论”,“主题”。
师:你们看,故事的脉络就出来了。但是,我们的学习不能就此而满足。我觉得,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遍。我们不从“屠户”的角度来讲,而从“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师:下面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哪一位同学起来读自己的评点,要从狼的角度来。
生(齐读第一段):一屠晚归……
生:写两狼缀行。
师:好,继续。
生(齐读第二段):屠惧……
生:写两狼贪婪凶恶。
师:两狼紧追。好,第三段——
生(齐读第三段):屠大窘……
生:这一段写两狼逼人。
生(齐读):少时……
生:这一段写两狼被杀。
师:好,坐下。这个任务很艰难,你们终于完成了。下面你们就轻松了。你们朗读,我来评。好不好?你们要读出情境来。“一屠晚归”,读——
生(齐读):一屠晚归……
师: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
生(齐读):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