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朝花夕拾》为例 浅谈思维导图在中考名著“趣读”教学中的应用
赵淑君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16
浏览

以《朝花夕拾》为例

浅谈思维导图在中考名著“趣读”教学中的应用

赵淑君

【摘要】中考名著阅读课内容多,形式单一,学生容易厌烦。思维导图具有利于发散、容易联想、有条理性、能激发兴趣的四大好处,有利于进行“有趣”的名著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具体介绍思维导图在中考复习名著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同时从分组合作探究,分类专题练习、分别展示成果三个方面浅谈思维导图在名著“趣读”教学应用中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  中考复习  名著趣读  应用策略

  • 引言

中考名著阅读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初三之前,学生对于重要名著已经阅读一遍。在每周固定的名著阅读课上,如果老师还是机械的强调名著知识点,学生本来喜欢的作品由于被分割成必背条目或是一道道练习题,难免产生厌烦心理。无法做到“趣读”教学。并且《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对于此要求,我们常规的教学完成起来是有难度的。如何高效的,有趣的进行中考复习名著阅读课的教学呢?在《朝花夕拾》阅读课上,笔者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没想到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结合《朝花夕拾》课例,对思维导图在中考名著趣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 思维导图在《朝花夕拾》中应用的可能性

分析近几年河南语文中考试卷,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名著阅读的考点浓缩为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主题思想、审美感受。

明确考点后再来看《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性的散文集,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注重人物刻画,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2011年真题考察衍太太的人物形象,涉及到《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学生八年级上册已经阅读过,因此本节课以“四大考点”为主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

三、思维导图在《朝花夕拾》中应用的具体步骤

(一)首先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框架。

以《朝花夕拾》为中心,一级标题为十个篇目的名称以及作者介绍。每个一级内容后开始思维扩散,也就是二级内容,分别为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主题思想、审美感受。

 

 

 

(一级标题)                                (二级标题)

(二)指导学生选择性填入重点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刘濯源说道,学科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维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要求每个概念之间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才能用引导线将其连接起来,不能画没理由的连接。因此学生在作图录入重点时,必须分清逻辑,选择性的导入。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在对阿长的人物形象的把握中,学生在统揽全篇的基础上再进行概括,发现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我”讨厌的:迷信、唠叨;一个是“我”喜欢感动的:善良、朴实。所以,从人物形象二级内容,发散出两个三级内容,迷信唠叨,善良朴实。同理,与阿长有关的情节分为三类,也就是三个三级内容:“我”不解厌烦的摆大字、吃福橘等;“我”喜欢的长毛、美女蛇的故事;“我”最感动的买《山海经》的故事。其他也是如此。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又不断提醒学生要有中心的发散。

 

(三)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整合内容。

杨柳老师在论文中指出:“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朝花夕拾》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中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受到鼓励和提升。此时教师不比强制学生按照刚才的格式进行创作,而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名著的体验和审美,自由的画出心中的思维导图。收到学生的作品吃惊不已。

比如韩文硕同学的作品,中间是一个孩子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绿叶环绕的世界。这个孩子就是鲁迅,这个窗户代表着回忆,也就是朝花夕拾,这纷飞的花叶也就是书目的每一个篇章,那一个个中考名著考点仿佛变成了叶子的纹路。多么令人惊讶的创作。

新课标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是思维导图在《朝花夕拾》中的具体应用步骤,操作简单,高效有趣,效果明显。教师只需提前安排学生带好名著,准备好作图的纸张水笔等。在这一节课上,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思维导图在名著“趣读”中的作用。

四、思维导图在中考名著“趣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有利于强化文章脉络,明确名著的写作结构,便于学生把握名著的整体逻辑。思维导图使得初三学生的名著阅读课能够高效的进行。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将繁多零散的知识整合为结构图之中,形象生动的把书上的名著,变为自己的“感悟”,使得名著阅读有“厌读”变为了“趣读”。新课标中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基于此,对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有如下应用策略:

(一)分组合作探究

由于初三科目多,专门的名著阅读课课时少,在进行思维导图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如《朝花夕拾》可以分成十个小组,分别创作每一章的思维导图。也可以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创作“人物形象,概括情节,主题思想,审美感悟”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高效系统的进行名著阅读的学习。

  • 分类专题练习

结合名著阅读的中考考点,以及“趣读”教学法的要求,不同的名著可以进行不同专题的思维导图训练。对于“人物形象”这一考点,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创作“性格特点图”“塑造方法图”;对于“情节概括”这一考点,可以专题创作“局部分析图”“全面分析图”;对于“主题思想”这一考点,可以创作专题“作者情感图”“思想内涵图”;对于“审美感受”这一考点,可以创作专题“文化积累图”“感悟提升图”。形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为最高,因此利用思维导图分专题来完成对名著的梳理,是利用形象记忆情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分别展示成果

新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进步和超越时,会有迫切的表达欲望,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创作完思维导图后,设置专门的展示成果环节。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样,比如PPT放映展示,教室黑板报展示,小组交流展示等。需要强调的是,展示时要有学生的复述。根据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讲解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这是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当然,展示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组的凝聚力,使得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名著阅读,也正是对“趣读”教学的实施。

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人一直追寻的远方。如何到达远方,需要我们不断摸石,探路。中考的特殊性,对我们初三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如何让名著阅读课“有趣”起来,如何更好的将思维导图和名著“趣读”结合起来,都将是我们在一线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我们也一直在行动。

 

【参考文献】

  1. 侯诚; 思维导图在初中阶段名著阅读中的运用[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23)
  2. 刘濯源;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思维导图 .腾讯读书.2015-12-15
  3. 杨柳;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28期
  4. 李元慧.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5.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