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商艳琼发起了2021-08-09
0
回复
7
浏览

     现行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意识地改变过去课型模糊不清的教材体例,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将“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同时,统编版教材格外注重课外阅读延伸,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是一个突破,但更多是一种回归——语文即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例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采取多种方法实现多文本阅读。

       所谓多文本阅读,即教师积极主动思考、研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扩展相关文本,打破单篇文本的界限,抓住一个关键点,一篇带多篇,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多文本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怎样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在笔者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型的选定、设计与教学。

  • 立足作者,扩展阅读视野

      在初中三年的统编版教材中一共选取了苏轼的五篇作品,四篇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在教学时,我在“知人论诗”的基础上,将这些文章串联在苏轼生平这样宏观的时间线上,并“以诗解人”让学生了解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诗文、人格的升华。同时又加入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词作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既能够了解到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课外阅读知识,这对于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样的“一线串珠”式的学习,如果面面俱到对于教学大纲的目标实现会有些偏废,所以我在教学中以《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为教学重点,又以主问题“苏轼诗文中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 根据题材,打破单元选文

     统编版教材在八年级上册、下册均设计了说明文单元,上册以事物说明为主,下册以事理说明为主,同时又涵盖了平时说明和生动说明。这些体裁在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在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时从体裁出发进行选文,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针对性训练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并掌握它们的答题技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为了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我从课内课外搜集了《大自然的语言》《生物入侵者》《汉文化与筷子》三篇说明文。在这一基础上,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向各个小组分发了一份多文本阅读任务卡,任务卡中包含着多文本阅读的目标以及对说明文的认知。在大家了解任务内容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多文本阅读,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了对说明文的阅读与学习中。通过观察,我发现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说明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 聚焦写法,谋定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写作教学,主要通过作文来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用课文教”的理念之下,让学生学习文章的选材角度、谋篇布局、写作手法又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为“凡人小事”,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文章。我将这四篇文章用于多文本阅读教学。设定目标为“了解文章的不同叙事视角,体会叙述功能”。在课上,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四篇文章,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谈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带领学生了解四篇文章在叙述角度上的不同,《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儿童时和成人时的视角;《老王》是“我”——主人公视角;《台阶》是“儿子”——见证者视角;《卖油翁》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除此之外,关注写人记事散文如何选材,可以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进行组合;关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可以将《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进行组合,既要学习托物言志的运用,又要理解托物言志在不同文章的不同之处。

      多文本阅读是统编教材教材特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材研读能力,以独特的视角、恰切的教学目标设定选择组合起一定数量的多文本,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