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写作”应着眼于生活
何爱娟
【内容摘要】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为依据,在遵循写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尝试作文创新教育,积极探求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新方法,立足从走进家庭生活,激发情感;立足校园生活,激发活力;引导社会生活,开拓视野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从而使学生在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中构建“个性化创作”,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这其实就是对“个性化写作”的解读。而要实现“个性化写作”,我认为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方面,让写作和感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有所创新才有效果。
实现“个性化写作”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天赋所及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凸现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常常看到作文题后抓耳挠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对于整天呆在封闭的学校大门中的学生来说,如果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素材的积累,那写作之时,他们也真乐不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呢?
一、走进家庭生活,激发情感
家是学生最切身,也是最特殊的情感体验场所。家庭中的成员也是感受最深的。浓浓的亲情在学生心中流淌,如果能撩起学生那颗感激、感恩的心,触发学生瞬间的理性顿悟,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化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音乐——点燃情感的火花
我精选了《常回家看看》、《父亲》、《母亲》等一些亲情歌曲除。音乐回荡在教室中,营造了温馨感动的氛围,学生从音乐声中获得心灵震荡,人生顿悟……他们强烈地想释放自己的情感,而这种笔前的情感不就是写作的源泉吗?
2、畅说——捕捉情感的细节
音乐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律动,感动、激动、惊喜……学生有了一份块垒于胸不吐不快的激情,那就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让学生畅谈家庭生活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景等。比如:家庭生活中“爱”的细节:出门时细细的叮咛,进屋时暖暖的问候,疲惫时轻轻的抚摸,这就是父母之受;天凉时催我们加衣,出门时要我们早回,走路时叫我们当心,这就是父母之受;退步了查找原因,要钱时追问理由,有钱时探究来源,犯了错误,父母严厉的责罚;做了傻事,父母严厉的责备……又何尝不是父母之爱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激发了“爱”的情感,然后用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爱的心情去思考家庭生活中的丝丝细节。真切的感受、体验就更有利学生创作的个性化表达。
二、立足校园生活,激发活力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快乐的天堂,喜怒哀乐样样皆有,酸甜苦辣味味俱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也最能唤起学生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竞容,这样以来,张扬的个性必定成为学生作文创新的“肥沃土壤”。学生的“日常随笔练习”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1、个性鲜明的师生
立足校园生活,聪明的同学总能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出独具个性的写作对象。如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写满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癫癫,不过疯癫里蕴含的里健康的心态。
2、苦中有乐的学习生活
有着乐观心态的学生,总能摆脱传统思路,挖掘心灵深处的独特感受,让题为《考场的美好感受》的文章变得新颖脱俗。
进入考场,手接着散发着墨香的试卷,我总情不自禁地有种难言的喜悦。那道道的题目就像一位位朋友。面孔是那么的熟悉,那记录下来的一个个文字,就像我亲手描下的一株株秧苗,让人倍感亲切。
3、充满青春活力的课余生活
放眼校园,可谓处处有风景:池塘边的石板登上留下的印痕,绿荫小径上留下的朗朗笑声,食堂里的风趣,寝室里的嬉戏,运动场上的拼搏……他们在这里洋溢着青春活力,张扬着青春个性,而良好的个性又成为了学生思绪飞扬的起点。下面的这段猫写女子篮球赛的场面就别开生面:
赛场开始沸腾了。最后三分钟,队员越战越勇,简直是胡打一通,裁判的口哨声,淑女的狂叫声,在操场里飞来飞去,我们五名女子以誓死不低头的气概战斗到了最后一秒。在一片雀跃之后,我又一次诗兴大发:假如我没参加这次比赛,我决不会爱上它。
热爱自己会使人成为积极创造生活的活跃分子。立足校园,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以健康的体魄,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融入到校园生活中,独特地感受体验。这样才能点燃他们胸中创造生活的火炬,“个性化作文”创新才会成为“无源之泉”、“无本之木”。
三、引导社会生活,开拓视野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这个空间里,接触自然风光、人文、地理、风俗民俗、国内外重要事件……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和美,充实了学生的内心,塑造了学生完美的“个性”。但是社会生活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我们不能无限制利用,要和本地的乡土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学校身处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一许昌,我就引领学生这样感受社会生活:
小西湖的山水草木,使学生受到了自然美的熏陶:霸陵公园的三国文化丰富的人文思想;文峰博物馆的艺术珍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学生能通过对汇集“方言词汇,谚语、歌谣”挖掘了更多的民间故事;通过对果农、菜农的采访,又了解了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民居的调查和研究,看出了农村的变化和发展速度……
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所处地域的三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国英雄人物不凡的经历、高尚的人格永远激励着炎黄子孙,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供了无尽的人文素材。学生综合历史事件和对英雄人物的自我认识而赋予历史人物的新的形象,通过“奇思妙想”演绎解活个性,创造崭新形象。
综上所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家庭、校园、社会生活解读之后,他们一定会有心灵的振颤,理性火花的闪现,一定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的种种领悟。走近生活,所得情感的积累和人文历史的积淀就是写作的“源”、而对社会人生的关照就是写作的“流”,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有了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文情怀、人生体验和人性感受,从而在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中构建“个性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