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南席二中何迎科发起了2021-08-14
0
回复
14
浏览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它的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

这是对于国家发展而言的,同样也适合于我们的教学,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呐喊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往往不见多少成效,为什么?原因是思想没有解放,观念没有更新。

1、探究性学习要求转换教师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必须由过去的主讲者,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传授者。转换为主持人,指导员,评论员,顾问,咨询者,参与者,组织者,平等中的首席。

2、探究性学习呼唤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变接受性教学为探究性教学。走泛读——精读——研读的教学模式,在阅读环节上要精心设计阅读结构,变原来从前讲到后的线形流程为以解决某个问题的板块式流程。在各个板块上设置情境,引导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肯定他们的思维价值,尊重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

二、深挖教材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探索为基调进行组织的,问题应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应处于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即处于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其成就感。语文教材文体各异,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具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探究的可能性等方面,充分挖掘教材的探究性价值,提出合宜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有情味的探究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凝聚他们合作的精神。如何去挖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1)重解法,再创造。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新观念新视角重新审视教材,实现再创造,融入自己的理解,注入新的血液,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章。这适合于写读法教学,可以续写、改写、仿写、扩写等。如“于勒回来了”,可以让学生设想一千种一万种情况让于勒和菲利普一家人见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想象力。(2)反向法,反弹琵琶谱新曲。许多问题前人已有定论,我们似乎山穷水尽了,但是时代在前进,价值观念在变化,有些东西前人未必道或未道尽,有时我们恰恰与定论持相反的意见,可指导学生逆向思维,捕捉新的思想,进而进行新的研究。如《社戏》中“我执意要看戏,多半是因为一碗豆浆吧?因为一碗未喝到的豆浆,所以生出无限的留念——戏好,豆也好。”又如:“愚公真的不愚吗?”,“智叟真的不智吗?”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研究和表达的欲望。(3)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在教材中找到能纵向或横向联系的内容,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相似点和差异进行研究,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这一点,我们学习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很多好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周敦颐、李渔、季羡林笔下荷之比较,鲁迅的社戏与韩少功乡戏之比较,李白庐山瀑布与朱自清梅雨瀑之比较等等,不一而足。

三 、增加课容量

教师要采用一切手段,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通道,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教师要充分准备背景资料,图象图表和文字读物等,学生只有具备较为生动的感性认识,才可能会有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如《社戏》一文的品读板块中,投影一“月夜行船”和投影二“回望戏台”的描写,可集中让学生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从多角度感受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迷人魅力。然后出示投影三“百草园”的一段景物的描写进行扩展品读,帮助学生领会景语——情语——心语这一写作特质。例如,我在教学王维的诗《使至塞上》时,其中有两句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描写景象奇特壮美,集中体现了王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我先让同学们思考,然后动手描画一下这两句的景象,同学们调动想象力,画得各具风格:有的大意渲染,有的精雕细刻,有的突出重点……真是多姿多彩,惟妙惟肖。然后我在投影上打出图像,和同学们的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师生共同讨论,品味情景交融诗画合一的语言艺术魅力。

四、培养多向思维

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的方式或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无法谈探究性的学习。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应答或复述课文时,设法变换叙述方法、方式;分析句子时进行多句比较,多问比较;造句时要别出心裁;分析问题时运用多维分析;学习时要敢于对教材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在阅读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前两年我在教学《夏之绝句》一文时,当这一课的生字生词、结构语言等教学内容完成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同学们非常踊跃,争论得异常激烈,最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一是对现代都市生活过于忙碌的生活的厌倦,对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批评。又如在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其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我及时抓住机会和时机引导:你所知道的具备“舍生取义”精神的历史人物都有哪些?同学们讨论了十多分钟纷纷举手发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有陈毅元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变种自由花”。……

教师要善于精彩地抓住要害,来个反问设疑,小题大做,而且组织学生讨论探索,用意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拓展延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招考试内容的改革,今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的训练和考查,我们在学习中应注意在课外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中招考试中常出这样的题目:写出在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描写“风”、“花”、“雪”、“月”、“爱国”、“友谊”等诗句、名言。为此,我给同学们每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有搜集风花雪月等诗句的,有搜集爱国的诗句、名言的,然后将他们各组的搜集成果分类整理,汇集成册,同学们互相传阅学习。同学们兴致很高,效果良好。起到了培养兴趣,开阔思维,扩大视野,启迪智慧,养成探究习惯等多方面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