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杨乐发起了2019-05-27
0
回复
14
浏览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杨乐

      从事语文教学5年有余,在日常教学中,会有一些家长跟我反馈这样的困惑:“我家孩子平时很爱阅读啊,但是语文成绩依旧平平,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家长这样的问题,初登讲台的我彼时也未曾细想,权当作学生“积累不够”,认为需要耐心等待,方可厚积薄发。

      而今再思考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平时所提倡的让学生多阅读,要求是不是太过宽泛?没有对于阅读文体的建议,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没有读写结合的训练……阅读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倘若把这些都细化,再调动以兴趣、辅之以耐心,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和语文技巧的掌握,是不是可以同步提高?

      教有所惑,我便找来了2011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这样建议初中生的阅读:“学会自己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与之对应的,新课标在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写也有非常清晰的要求:如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又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由此可见,对于不同文体的规范性阅读和写作,在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图景中,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者、读者和作品这三个要素建构起了文学理论中重要的三角关系,读者是通过作品这个媒介,来阅读、提高。倘若在文体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去解读作品,学生的阅读便会处在盲人摸象的窘迫当中。所以,在初中生的阅读指导中,老师如果能够在学生阅读之初,就先解读好作品的形式,做好文体知识的细致、厚实的铺垫,学生的阅读便能够拨云见日,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在孙绍振先生的《审美阅读十五讲》当中,也明确强调了文体意识在重要性:

     “因为文学规范形式不但有普遍的规律,而且还有特殊的规律,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会分化为不同的内容。比如在诗歌中,人的心灵是比较概括的,是形而上的;而在戏剧和散文中,则是相当特殊的,是形而下的。因而在诗歌中,情人心心相印是感人的。而在小说和戏剧中,如果一味心心相印,就没有戏可看。在叙事与戏剧文学中,情人只有心心相错的时候才是生动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古典小说和戏剧中大团圆的结局,人物情感完全重合,才会受到鲁迅的批判。对于不同文学形式的文学规范缺乏自觉,乃是当代审美阅读之痼疾。”

       在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的已经开始编排事物说明文单元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知识之间的灵活切换就容易出现问题。同样是语言品析,记叙文和说明文有着不同的语言语境。比如:“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苏州园林》)”,倘若学生对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一知半解,就很容易从比喻的角度赏析语言,却忽略了“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

      在许昌市组织的学习的余映潮名师工作室磨课活动中,欣赏了余老师驾轻就熟的示范课之后,我常常感叹余老师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之深。而今重头再看余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更能体会到余老师对于文体的研究之透。

      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有一个别出心裁研读课文的提法。余老师提出可以“深读课文的一种手法”,其实也是立足在小说这种文体上去谈的:

     《祝福》的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是《祝福》的主要表现手法

      重大事件的反复是最重要的最有表现力的反复: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

……

        除此之外,还有细节描写的反复、对人物“脸色”的反复描写、对“雪花”这一环境描写的反复……

         余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文体解读技法,恰恰是建立在对于不同文体知识的熟稔掌握之上,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便可以做到信手拈来,独辟蹊径。

       回首几年的教学之路,静心反思,觉得自己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稍显粗放,老师倘若没有举起文体意识的大旗,学生便很难收获精细化的阅读效果。术业有专攻,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探索中,发扬名师名家的匠人精神,潜心求索,思以成文,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

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