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问题设计
许昌十二中教学集团 孔菲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所以,在这个角色里要革新教学方法,要把新技术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设计出具备启发式和吸引力的问题,带动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跃、高效。
教师在设计学生课堂实践活动时,要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或是通过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要关注整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技能方法的训练,有知识能力的提高。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素养的课堂,这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课堂实践活动来达成。主问题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现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语文课堂学生实践活动主问题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教材研以及提取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师对教材研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效,只有深入地反复的地研读教材,才可能从文本中提取出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只有深入的地反复的地研读了教材,才有可能在繁多的教学资源中提取出最有效最适合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
比如,我在一次同课异构《驿路梨花》的公开课中,关注到了小说三要素、自然环境的作用、双关、梨花的象征的含义、悬念与误会、巧合、结构的巧妙、插叙的作用、茅屋的作用、雷锋精神永流传,此外,还需要考虑长文短教,老课新教、有所舍弃等问题,因为是同课异构,我一遍一遍地设计,一遍一遍地修正,一个教学设计改正了十二次,十二个不同的设计,过程实属煎熬,但最终以主问题的形式把整篇文章设计出来,设计思路是:从题目着手,驿路梨花,是怎样的驿路,怎样的梨花,梨花怎么了。围绕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几个学生实践活动主问题,以下是我的主问题设计:
课前我们来读一首诗: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写了武军州收复洛阳的振奋人心的壮举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在当代作家彭荆风的笔下,驿路梨花又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二、学习目标:
1.品读梨花,理解梨花的含义,领悟文章主旨
2.梳理情节,体会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请同学们略读文章,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开篇直言山之高大,路之崎岖,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这个环节可以穿插自然环境的作用,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强化。
明确:
1.洁白美丽,开满枝头的梨花(第4段)
2.诗情画意的梨花(第6段)
在这里可以精读品析这句,并且可以加入诵读
3.助人为乐、热情淳朴的梨花(梨花的人物形象)
在这里可以渗透侧面描写,插叙的作用等知识点
4.处处盛开的梨花(第37段)
六、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与其它故事有什么不同?
明确:设置悬念与误会 三次悬念两次误会
作用: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小说结构之妙,掌握悬念与误会。
七、小结:阳春三月,窗外有万紫千红装点人间;颂扬雷锋,胸口有缕缕真情温暖心窝。在我们身边,就有为他人着想,默默奉献、传递雷锋精神的当代梨花。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对教材的资源提取能力和对教材的研读能力至关重要,这篇小说最重要的是小说结构的精巧,人物精神的把握,环境的作用,琐碎的知识点的串入,如侧面描写,插叙的作用等等。通过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
余映潮老师讲:教材处理既要“得体”,又要“得法”。“得体”就是要体现文章体裁的特点,比如小说要欣赏大量的艺术手法,诗歌就要训练朗读。“得法”就是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用不同的方法,有变化的方法课堂活动才能生动。
我在《记承天寺夜游》的公开课的设计中,就有这样的思考:这篇文言文是凝练的,不足百字,却独有味道,那么这样意境悠远的一篇文言散文,怎样推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朗读活动,品读活动,在这些思考后,我想到了他的文体,散文教学的魂,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散文的形就是文章不同表达方式的呈现,神就是文章的主旨,“闲人”的理解。根据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记承天寺夜游这个题目,你们能读出什么?
三、读译辩异义
下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读译课文,不理解的词句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同学。也可以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探讨。
四、品读课文
(一)品事,读出心境微妙
这个环节,了解苏轼寻张怀民到中庭散步,他们的感情是有变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衡的,这对知心朋友之间会有对话,可以发挥想象,联系两个人的处境和心境;让学生把他们的心理活动、通过动作、对话,表演出来。
(二)品景,读出意境美妙
区区18个字,描绘了了一副美好的月夜美景图,写景妙在哪里呢?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的笔墨,勾勒出了倾城皎洁的明月、疏密有致的竹柏、斑驳如画的倒影。描绘出一副似真似幻、如诗如画,冰清玉洁的美妙月景图。
(三)品情,读出境界的高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美景到处可见,但作者为什么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句中的闲人应该怎么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境界?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多少人生感慨啊,板书(情:闲)遭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更有赏月的欣喜,从中也领略了作者旷达的人生境界,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感悟。
五、美读课文,读出想象
聆听悠扬的音乐,跟着我的朗读,展开想象,让我们再次夜游承天寺。现在我们开始背诵课文。
此处设计集体训练,余映潮老师说:“实践活动是课堂训练的聚宝盆,集体活动是高效课堂的顶梁柱。课堂实践活动的训练一定要是集体训练。集体训练才能避免碎问碎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落实训练,都能有所收获。
结语:同学们,这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的美文,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从课文的文体出发,以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记叙,记了什么事儿,描写,写了什么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文章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学生实践活动。诗歌呢,在于把握意境、画面、情感;如《饮酒》的设计;在公开课《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关注到了文体的特征,是一篇序言,我就是按照序言的特点去设计的。总之,教师在主问题设计时要把握文体意识,把握学情。
总之,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的设计为学的设计,变提问解答为能力训练,变个别学生的课堂展示为全体学生的落实训练,变单一的活动方式为听说读写全面进行的高效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利用好教材,设计出有效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