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是语文课堂的常态,设问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设问得当,就能让课堂变得灵动而有生机,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而优美,能产生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低效无用而随意突兀,甚至“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他会提问,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地能回答他的问题,若不能回答则是对知识的不理解,很少认真深入地思考学生为什么不能回答其提问,每当作这样的思考,也很自然地把责任推到学生一方,而很少考虑提问本身的原因和应负的责任。”[1]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设问,多问自己的“为何设问”、“如何设问”和“设问如何”,努力提高课堂设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设问之“两忌”
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课堂设问要做到“两忌”,才能让设问有效。
1.忌问题设计琐碎
课堂设问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容易理解贴近自己生活经验和内容集中的问题,突兀琐碎的问题往往使学生疲于应付,理解肤浅。好的文章一般都有一条清晰的文脉,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所问的问题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内在的连续性—一个内在的脉络,而不是七零八落,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支离破碎,而坠入云里雾里。例如在《拿来主义》中,突然问学生,文本中有一句“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分呢?鲁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感觉突兀有难度,只会形成让部分学生参与的无效课堂。
2.忌问题设计混乱
依旧是《拿来主义》,我们可以这样提问“鲁迅在讲拿来主义前,说了哪些主义,它们的表现、危害和实质分别是什么?”然后问除了我们自己采取的错误措施外,别人还会“送来”,别人送来什么呢,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呢?接着问“正因为那些错误的主义有严重的危害,所以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但在提出如何拿来之前,鲁迅又提出了要避免哪些错误的表现?”然后再问,“避免了错误的做法,我们才能做得更正确,正确的拿来主义应该如何做呢?实行的条件是什么呢?最终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样的提问弄清楚鲁迅文章的思路,也能理解鲁迅写此文的用心良苦,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把握了杂文具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总之,上面的两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设问不基于文本内在的肌理特质,二是不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有逻辑和层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比较深刻的文章理解,如剥茧抽丝,让学生豁然开朗。
二、课堂设问之“三依”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三依”,即依学生困惑,依文本体式,依文本留白。
1.依学生困惑设计问题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疑惑和问题处产生的。高中生已有一定的思考力,如果从他们的困惑出发去设计问题,既能让他们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又能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和解读文本的深度,避免了教师因不了解学情而无谓浪费时间。
解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生问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学校的环境,为什么我不能立刻认出我读了八年的学校,为什么同一段铭文,“我”要写六遍?在集中了大多数学生相通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在战争让“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后,我是怎么看待战争的,“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大炮的轰鸣震耳欲聋,代表着血腥、残酷,不具美感,本该令人恐惧,但我为什么却觉得高雅呢?为什么我认不出读了八年书的学校,除了学校在战火中有毁坏和我受伤有些糊涂外,更多的是学校的布置实行统一规定,纳粹对学校教育的干预。这些布置有何用意呢,他们布置了哪些东西,有什么深刻含义呢,让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军国主义对年轻学生的毒害。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拨云见日,逐渐走进了文本深处。
2.依体式设计问题
同一种体式的文章形式虽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它们在“这一篇”的个性之外必然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从体式入手,既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的形式,并能用掌握的体例知识很好地去解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的“体式感”,形成阅读图式,从而提高解读的能力。
以《兰亭集序》为例:
(1)看文章题目,文章是什么体式呢?
明确:《兰亭集序》是诗集《兰亭集》的一篇序。
(2)“序”一般会写些什么呢?
明确:书序:介绍成书经过、陈述作品主旨、说明编写体例,也可以介绍他人作品、评述相关情况、阐发有关问题。
(3)让学生结合序的特点在文本中找出《兰亭集》的成书经过?
明确:《兰亭集》乃文人雅士于“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适逢“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而成。这样就将文本的第一段的内容顺利解决了。
(4)结合文本猜一猜《兰亭集》里的诗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又会抒发怎样的情感?
明确:文人雅士置身兰亭,或借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抒发“信可乐也”的感叹;或面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亦或面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死感悟发出“悲夫”的慨叹。这样就把文章关于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出来。
(5)追问“为什么王羲之的情感,也会是《兰亭集》里的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呢?”可以用文本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来印证。再在课外找《兰亭集》的具体的诗句来印证。如孙绰的《兰亭诗》“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伐木,宿此良俦。修竹荫沼,旋濑萦丘。穿池激湍,连滥觞舟。”谢安的《兰亭诗》“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可追问两首诗中哪些内容与王羲之所写的序中涉及的内容一致呢?(粗黑色字体就是与文本照应的词句)
(6)落到所有教师所讲的文本的重要内容“王羲之的情感为什么是先痛后悲?”又是“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呢?
明确:“痛”是因为个人的生命快乐短暂,这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悲”是因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死生的重大意义而悲(个人)。在其中可以追问“什么是‘一死生’,什么是‘齐彭殇’?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可以得出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思想消极,不务实际。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死本就是虚无的。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文章的背景魏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谢灵运、嵇康等,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纵酒佯狂、吃药忘忧,“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是为消极的生死观念而悲(社会)。还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为千古的生死慨叹而悲(历史)。
从体式入手,可以于千变万化的文章中,寻求出同一体式文章具有相似性。既可以让学生对掌握一种文体的写法,又能在深入思考文本时做到有条不紊,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3.依文本留白设计问题
“留白”是中国传统书画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书画家时常特意在作品中留下一定的空白之处,让品读者揉入心境,驰骋想象,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审美效果。这种“驰骋想象、以少胜多”的方法可以借用到语文教学的提问中,可以让教师特意巧妙地关注有“留白”的地方,引导全体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积极地去填补“留白”,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能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动性。
在《山羊兹拉特》中,男孩阿隆与山羊兹拉特在干草堆里抗击暴风雪时有一段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的对话。阿隆说一句,山羊兹拉特就用“咩”声来回应。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山羊兹拉特会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去挖掘在困境中人与动物互相依赖的一种和谐美好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想象去补充文本略去的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让学生更能深入地把握贝尔曼潦倒背后拥有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并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特意将此过程省略的用意以及小说具有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特色。
在《清兵卫与葫芦》中,校役把清兵卫的葫芦偷偷地高价卖给了古董商。教师可以问如果校役不隐瞒,把这件事告诉清兵卫、父亲和当时没收葫芦的教员,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呢?在学生填补留白的过程中,明白如果不隐瞒,清兵卫得到的将是自信与鼓励,而隐瞒导致清兵卫的个性、自由被扼杀而不自知。在压迫下,清兵卫又找到新的寄托——绘画。这个绘画的兴趣能长久地保持吗?让学生了解到造成清兵卫悲剧人生的不止于家庭、学校还有社会,而且这种悲剧性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
教师巧用留白的提问,如一块击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并逐渐荡漾开去。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填充“留白”时也能在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中逐步填补了“留白”的深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三依”说到底是依学生和依文本,学生和文本永远是我们问题设计的两头,教师就是用高效的设问让学生和文本相遇、相识和相知。
三、课堂设问之“三练”
好的课堂设问就像一棵大树开出的花,要让花儿美丽,必先固其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而固根基就须“三练”。
1.练好阅读之功
教师本身平日要广泛阅读,练好阅读之功,才能吃透教材本身,设计出好的问题。
教师博览群书就有了深厚的积淀,就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反应自如巧妙地地设计出问题。例如在教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要把握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情感时,除了作者笔下描写的景色呈现素雅朦胧外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之外还可以可以抓住这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提问时可以先问问初中《雷电颂》里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否说几个句子?然后再来看朱自清这样写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在与屈原在电闪雷鸣下,那种高亢激烈的情感抒发对比中,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此刻的风景很符合朱自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的心境。
2.练好识人之功
教师要练好识人之功,要深入研究学情,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与困惑点,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
在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表现,多数学生表示不理解:她吃得好,穿得好,为什么还要整天哭哭啼啼。他们总觉得林黛玉是没事找事,有些自寻烦恼。“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受到重视,教学也就由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原来的线性模式也变成了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3]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小住亲戚家的体会。经过交流讨论,大家普遍发现各家有各家的生活习惯,住在别人家里是极其不自在甚至是不自由的。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的说法。甚至可以从《哈里波特》一书中哈里波特住在姨妈家的悲惨遭遇进一步了解寄人篱下的痛苦感受。林黛玉没有地方逃脱,没有长辈帮她说话,她的孤独苦闷和痛苦无奈我们就容易理解,也更能理解她进贾府时的那份自尊与小心了。
有了以上的铺垫,尤其在解读一些思乡类的散文时,学生也就能理解那些有家不能回,不得不漂流在外的游子孤独悲伤无奈的心声。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与困惑点,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学生的感受,这样在解读文本时,就容易从高处引导学生把握文本。
3.练好应变之功
要练好应变之功,要善于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及时调整问题并适时追问。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否则按照教师先前设计好的问题走过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生硬的,学生与文本是隔离的。羊刚老师曾说这样的课如教师挖了一道精致的沟渠,让学生的思维如沟渠里的水沿着教师固定设计的思路流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做出相应的变动”[4]。
“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著名教育家冯克诚说过:“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5]课堂设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设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师带着有效性的课堂问题走进教室,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与“思”的良性循环。这样有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建设,2015(6).
[2]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3]吴刚平著.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冯克诚.课堂提问设计与问题教学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