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之“体”,就是文体,不同的文体,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也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要依据文体,设计教学时理应有相应的规定动作,如此,才算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精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有“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具备文本细化的意识和能力,不能以笼统的“文言文”或“记叙文”遮蔽课文真正的文体。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明确提出,要求初中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又进一步细化“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阅读教学具备文体意识,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固有命题。
况且,在我国传统文学中,本就含有对文体明确区分的意识。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作品,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就清晰地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宜实,诗赋欲丽”。与我国历史上审美自觉意识产生的时代同步,我国在魏晋时期就有了明确的文体意识,而且精准地区分了不同文体文章的内在语言要求不同,我们今日又有什么理由漠视甚至无视文体的重要性呢?
不同的文体,具有明显不同的风格。新闻和人物传记,说明文和抒情散文,小说和诗歌各有千秋;童话,神话,寓言,科幻文学,同样是脑洞大开的作品,但是在联想和想象覆盖的表象下,这四种文体还是大大不同的,如能带着学生发掘,定会有无穷趣味。同样是文言文,《阿房宫赋》《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出师表》《陈情表》,《马说》《爱莲说》,《过秦论》《六国论》,《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狼》《河中石兽》,《祭十二郎文》《祭妹文》,《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陈涉世家》《张衡传》……如果统一都笼罩在“文言文”这一大旗下,而不去引导学生领略多姿多彩的文体铸就的审美境界,这是多大的损失和遗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行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编者也在有意引导教师关注文体特征,比如将新闻、人物传记、游记、小说等各自安排独立的单元,就是为了方便师生共同品味不同文体的独特魅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教材文本,得到阅读知识,鼓励学生尝试揣摩文本,学会怎样结构和表达,从而学会正确地表达自我,学会作文。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我们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此,方能给学生一个抓手,明确阅读的方向。这其实正好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语文课堂,对文体依然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一些地方,以某一位专家的教学理论规范教学,往往造成千课一面的状况。不同的文体,同样的教学流程,如同工厂流水线作业,失去了语文课本该有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很可怕的现状。有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按照常规动作:作家作品,字音字形,概括情节,分析骗子得逞的原因,呼唤童真。一节课下来,关涉“童话”的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跟解读一篇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初中阶段很难得有这样一篇经典的童话进入教材,为什么不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好好体会童话呢?真的让人心痛。而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在课堂导入环节,直接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一开场就直接问学生文章的体裁,在学生齐声答“童话”后,顺势诱导提问“同学们,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从文本童话的身份入手,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氛围顿时活跃了起来,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难得的两篇骈文,也是很多老师讲公开课时比较偏爱选择的两篇文章。但是,授课老师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景美”之上,而忽略了文体本身带来的形式美。事实上,这两篇文章越千载而依然给人以巨大的审美享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骈文体式本身内在地规定了文章句式的均衡美、字词的藻饰美、调声的音乐美。对比《小石潭记》,骈文的文体特征更加明显。骈文毕竟在六朝流行多时,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巨大,如果不利用统编教材的资源带领学生好好感受骈文之美,将是学生终身憾事。并且“单元导读”中也不再局限于写景例文视角,而是关注了其审美价值:“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故而,忽略这两篇文章的骈文特性,会造成学生审美的偏废。
王荣生教授说:“拿起一篇课文的时候,最好不要把自己当 ‘语文老师 ’。我的意思是,首先把自己当成一名读者,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我们往往太注重怎么教,而忘记了教什么这个更重要的命题。不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选定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新闻、非连续性文本等,文体不同,选定的教学内容也就不同。对于不同文体特性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胸有成竹,阅读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文体意识,选取最恰当的教学内容,从而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试想如果语文老师能借助今年春节大热影片《流浪地球》这一素材,好好利用统编教材同样是刘慈欣作品,并且经刘慈欣本人亲自修改的科幻文学《带上她的眼睛》,师生共同探究“科幻文学”这一文体特征,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就链接了现实,变得更生动有趣了吗?
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来说,多年来语文教学文体意识不明确,也造成了学生写作困难,文体部分的状况大量存在。拿高考作文来说,其中一项重要要求就是“文体明确”。笔者作为曾经从教高中语文教学八年的语文教师来说,我们往往需要用高一一年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会确立明确的议论文文体意识,在此之前,大多数学生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议论文的。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是有大量议论文的,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建立不同文体的明确意识,并加以有效的训练,相信学生会慢慢建构起正确而清晰的文体界限。而认真研读中考试题,会发现文体意识的凸显在阅读题中也格外突出。这也是命题人的导向: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再如此盲目,千篇一律了。加强文体意识,实在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所以,文体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的教学,教会学生练就解读文本的真本事,从而学会作文,才会逐步达到如江苏名校锡山高级中学所张举的那样,培养学生做一个“终身阅读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