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一“奇观”读课文 ——《老山界》备课札记
张红云十二中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8
浏览

       为什么会把都德的《最后一课》删掉,置换成《老山界》?为什么还要学习这样的课文?拿到新教材,我的内心是拒绝的。甚至,我不想讲这节课。但是,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在人教版删掉这篇课文的年代,苏教版依然选入了这一篇。我想,苏教版选此文,绝不仅仅因为作者陆定一是江苏无锡人。我喜欢江苏语文同仁的研究氛围和教育气息,既然江苏同仁们都能讲这篇课文,那么,我也应该好好去讲。

      花了两天时间读课文,力求读懂课文,寻找突破点。读来读去,发现文章“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可拎起全文,“奇观”一词乃主脑。

      本身,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人类政治、军事历史上已经是“奇观”了,这批走完长征路的人最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昔日李白有诗《蜀道难》,蜀道之难,蔚为奇观。然,红军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亦为奇观。这座山“三十里高”,而且“简直是绝壁”,尤其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悬崖很陡,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骨脚都断了”。

      环境奇险,军队一路的补给也殊为艰苦。粮食匮乏,饿,吃不饱饭,能吃到一碗米粥都觉得“十分香甜”。这一回翻山,部队学会了一种本领,“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悬崖峭壁,山路弯曲,物资贫乏,时时充满着“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最终“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难怪到达山顶后,作者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读到这里,似乎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欣慰感。一叶知秋,红军创造的这一业绩,担得起”奇观“之称。

      而行军途中,军民鱼水情,也为”奇观“。饥馑难耐的部队压境,往往有扰民之虞。大凡军纪严明,还民清净,都是要进正史的,譬如汉高祖的”约法三章“,譬如二十四史中的各位良将之嘉言懿行,反之则有杜甫反映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初遇瑶民,屋内只剩”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民国乃乱世,此地民风,可以联想沈从文一系列乡土小说和《从文自传》来印证,尤其”照着习惯“,可以让人脑补出许多画面。瑶民大嫂起初也是”惊惶“的,为了拉近距离,”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注意这个”哭“字,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们会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地哭,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在饱经风霜对痛苦已经麻木的时代?我想到王鼎钧的《怒目少年》,有一情节,记叙少年王鼎钧逃难中到了河南南阳,一位好心的大婶给他一碗饭,小小的王鼎钧父母双亡,逃难过程中为了不给别人造成困扰,只问主人家讨一碗水,就着自己带的干粮吃。大婶慈祥地看着他,他也久久地看着她,想到自己在逃难过程中死去的母亲,忍不住哭了起来,大婶也哭了起来。动乱年代,穷苦人相互取暖,相对哭泣,难怪满身海雨天风的王鼎钧先生晚年在纽约回首故国,动情而郑重地写下这一笔。此刻,瑶民大婶哭,是红军体贴入微,问到了她的心坎上。由恐惧到“她问我们饿了没有”,并且“拿出仅有的一点米”,为我们煮粥。我们“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还是把这整袋的米送给她”了。注意课文第九段相关文字“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须知,经典的文章是没有一句废话,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的。

       正是我军行军途中如此细腻贴心,才会有“照我们一路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这个“奇观”。

      李白写《蜀道难》,写蜀道奇观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之警语,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亦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之想象。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文中也创造出一片独属于革命英雄的浪漫主义“奇观”:那一片星光的描写,那夜半醒来的描写。“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作者感叹“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本文的浪漫之处就在于这“满天”的“星光”。为什么不是“满天”的“星星”?“星星”太平淡了,“星光”预示着光明,触动了诗情画意。《圣经》开篇就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作为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出身江南世家,熟谙传统文化的陆定一,虽然成为职业革命家,但是毕竟内心,还是跟当年奔赴延安的何其芳一样,不经意间,内心的文青气质还是会撩拨起来的。

      然而,也正因了这点望星光的诗情,革命才会更柔和、迷人、浪漫起来。艰难困苦中,仰望星空,自有一股浩然之气充塞天地间。

      夜半醒来,就更见精彩。虽然,冷得睡不着,但是作者还是欣赏此刻的”奇观“:天上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接近哪!有没有想到那首唐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时候,”星光“变成了”星星“,”星星“更似人,像知心朋友,陪伴我们,给我们温暖。作为中共早期文宣鼓手的陆定一,早在本文中已经奠定了共和国几十年间的话语谱系:从郭小川抒发革命豪情的《望星空》到文革解冻后江河畅想未来的《星星变奏曲》再到温家宝抒发情怀的《仰望星空》。

       接下来的描写更见功力: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以声衬静,比喻,排比,内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星空浩瀚,山峦连绵,人在其中,鲜明凸显,此刻,人又成了堪与自然伟力相比的”奇观“。那么,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路况的险峻连绵,自然的壮丽景象,军民的和谐融洽,长征的伟大业绩,最重要的是,不畏饥饿寒冷,以坚强意志克服困难的革命者——红军,才是最令人敬佩的”奇观“,这一切的”奇观“是为了突出这真正的”奇观“,是他们创造了人类的”奇观“。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陆定一为什么会成为中共的文胆,长期负责宣传工作、文化工作,也知道了这篇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颠扑不破的秘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